每当说起中国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勿需恐慌时,云无心的博客和微博中,常会受到一番网友的攻击与谩骂。云无心,从2008年开始为媒体写作关于食品安全的作品,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目前在美国的一个食品原料公司做研发工作的专业人士。
他出版了《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并以专家身份,为网友和媒体解读新闻事件中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误区的真相。“我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让公众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故。虽然受到了很多谩骂攻击,还是有许多读者能够理解我所说的东西的。”
与多年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相比,云无心对生活周刊记者表示,“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并不是‘愈加严重’,而是公众‘关注更多’了,公众‘更加敏感’了。”
如其在写作的《“毒食物”真有这么多吗——盘点2011的食品事件》中所言,云无心表示,“‘事件’而非‘事故’,很多只是新闻,也仅仅是新闻而已。虽然很吸引眼球,但跟食品安全无关。”
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云无心认为,目前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与偏见过深。“食品添加剂本身给食品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糖替代品减少了糖的摄入,对于多种慢性病以及控制体重都大有好处。而食品胶增加食品的稳定性,改善口感,还能提供一部分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本身,是目前很多人的食谱中都应该增加的。即使是防腐剂,带来的好处依然是主要的。如果肉类不防腐,那么就只能采取其他昂贵的保存方式——任何生产成本的增加最终必然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或者冒着致病细菌产生毒素的危险——肉毒素的危险。”云无心说,中国批准食品添加剂有2400多种,其中1800多种香精香料和77种一般的食品添加剂,无论如何“过量食用”都不会带来安全性的问题。另有一些只要规范使用,也是安全的。
面对不少公众不信赖国产食品,更信任进口食品的现象,云无心表示,“相对来说,进口食品在质检指控上会做得好一些,但进口食品并非‘安全保证’。”但他也对生活周刊记者表示,实际上,国外其实也有很多食品安全的事件,“譬如美国婴儿吃了奶粉后死去的那个事件,跟圣元奶粉那个事件性质几乎一样,后果都是死人;中国的所有关于蔬菜水果的所谓‘安全事故’,没有一起能比美国的哈密瓜事件更严重,那起事件导致了一百多人被感染,几十人死亡。但是这两起事件在美国并没有引起恐慌,因为不管是媒体、主管部门还是公众,都能够理性地对待事件,等待事件的真相。前者纯属意外,跟奶粉无关,而后者只是一起偶然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哈密瓜都不能吃了。”
Q&A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保证食品绝对安全
生活周刊:你在美国生活了11年,谈谈你在国外看到食品安全大环境的一些感想?
云无心:世界各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保证食品绝对安全。美国的监管体系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执行得更好。美国媒体在报道食品新闻时的专业、客观和理性,实在是值得中国媒体学习。因为监管执行得比较好,媒体报道也比较专业和客观,美国的公众相对来说要理性得多。
生活周刊:普通居民面对今天的中国食品安全大环境,有一些茫然,你对此有什么样的建议?是小心原材料,还是不要有心理负担,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云无心:公众不妨记住几点。1、不是传统的就是安全的,存在的历史长只是说没有发现存在“大问题”,小问题是发现不了的;2、不是大家不熟悉的就不安全,每一项新技术新产品都会经过大量的安全检验,而那些检验标准严格到很多“传统食品”都可能通不过;3、任何食品都有捣鬼的可能,但是市场上有人捣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食品都在捣鬼,重要的是你购买的渠道是否可靠;4、越是深加工的食品捣鬼的机会越多,而原料捣鬼的机会就要少许多;5、食物多样化、购买的品牌多样化,可以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