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5月22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克勒守绅士风范,成尊严人生

    一位老克勒的房间一角

    前排左三为方守成先生 (方守成图片版权归其本人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他们是上海老克勒

    许多年来,无论世界如何改变

    他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为历史的不可复制,老克勒们没有继承人

    当他们最终相继离开后

    这个有上海特殊历史烙印的群体将彻底消失

    本报特邀海派作家程乃珊女士

    走近上海最后的老克勒

    讲述他们特殊的身世经历

    汇聚他们另类的人生故事

    呈现一幅以上海为背景的别样历史画卷

    当今,“老克勒”已成为一个消费名词了,在娱乐场所拉拉门、在商业大楼吹吹萨克斯风、能开几句破英文,似都可以戴上老克勒的帽子。这是对老上海城市符号的误读和亵渎。他们不理解老克勒的含义是指class(层次)而不是指钻石的克数(Ct,克拉)。能称为老克勒的,就是优秀的男士。某种程度我们可以说,绅士不一定是老克勒(绅士相对老克勒比较内敛、沉稳),但称为老克勒的一定能称为绅士。

    特约撰稿 程乃珊 图 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资料

    摩登时代里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西方文化  礼让女性  

    94岁高龄的方守成先生,是笔者日前拜访过的一位忘年交。他既不是历史名人,也不属当今的社会贤达,方老是老上海怡和洋行目前唯一还健在的华人高层。2012年3月,怡和洋行老总Willian Keswick(威廉·凯瑟克,1906-1982)的第三代掌门人Henry Keswick(亨利·凯瑟克),率家人亲临上海,在外滩27号拜见这位上海怡和的元老。  

    守成先生衣着既不时尚也不讲究,所谓真人不露相,恰如这位身材挺拔双目有神的耄耋老人,只要你往他面前一坐,就会感到他隐隐散发出的贵气。这里的“贵”不是富贵的贵,而是一种人格魅力。表面看,他的生活方式与一般的退休职工无异,唯一能显示出他老绅士身份的是他每天离不开咖啡,还有就是一贯的礼让女性,包括对他家的保姆。谁会想到,守成先生抗战时期在重庆曾先后在英国军事代表团和丹麦在重庆的中国别动团任职,专门协调英国、丹麦方面与重庆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反法西斯运动。为此,大战胜利后,英皇乔治二世授予他元佐勋章(MBE勋章)、丹麦皇授予他自由勋章。  

    方老先生祖籍青浦东门,人称“东门方家”,是明代大臣方孝孺的后代,守成先生是明末清初以来的第11代后裔。方老先生在青浦出生,在苏州长大。从高一到大学四年级,他每学期都被选为级长,显示出天生的协调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大学四年门门功课是A,曾获校内英语演讲第一名,大三时已任苏州东吴大学的助教。另外,他是东吴大学足球队的队员,且是田径好手,还是爬绳冠军。守成先生是东吴大学1940届政治系毕业生,这届毕业生文理科总共36位,谈家祯教授就是那届的生物学系毕业生,只有方守成先生一人荣获斐陶斐金钥匙奖,这是十分荣耀的。他很珍惜这个人生的第一个奖,一直把这个小奖章与他的挂表放在一起。  

    烽火岁月里的生活情趣  

    关键词:艺术感觉  良好修养  

    守成先生的夫人梁佩华是广东人,苏州名校景海女中(级别相当于上海的中西女中)毕业,因为该校就在苏州东吴大学对面,年轻的守成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位年轻漂亮的南国女孩。不过那时,男孩追求女孩都比较慎重,而且不可贸然上去搭讪,一定要有个中间朋友介绍。守成先生苦于没有这个机会,直到1938年,她也进入东吴大学,且与守成先生选读同一位教授的中文课。一次,她写的有关抗日青年的作文被教授选为范文,同时,守成先生一篇写故乡青浦沦陷的文章也得到教授的好评。就这样很自然的,他开始接近这位漂亮的小姐。套用今天的话说,他开始追她了。至今,方先生还记得他们第一次一起看的电影是好莱坞奥斯卡得奖片《天长地久》。片中的主题曲《Smiling Through》(《永远的微笑》),至今方先生仍能一字不漏地哼出全曲。他记得,影片描写一对青年在雷电交加时邂逅,相遇相爱,至死不渝的故事。他与方太的爱情也如此,直到方太2006年去世,生活尽管充满坎坷,但他们相濡以沫,相扶相携地幸福了一辈子。  

    当时,即如方守成和梁佩华一对教会大学的洋派学生,在谈恋爱时仍十分遵循中国传统,首先是不滥交,以示诚意和慎重。此外,都需征得双方家长同意。民国时代男女青年交往,男方家里再有钱,一般也不会送很名贵的礼物甚至金钱、房子给女方,否则会将女朋友与交际花沦为一体,有看轻女方之嫌,也不会经常带女方出入高级餐厅场所,一般都是男方上女方家“蹭饭”,而且此时总是有一大家子的人陪着,男女双方不大有私人空间。方先生回忆,那时的男女感情十分纯洁,作为男朋友,更不敢轻易接触对方的身体,生怕对方因此看轻自己。或许,当今青年会觉得他们太过迂腐,其实,那是一种由爱而生的敬畏。这也意蕴着珍重和一生一世的承诺。对当今一些男女青年在公众场合都搂搂抱抱,随随便便就在一起,方老先生很以为不值。  

    1941年夏,守成先生大学毕业,将赴内地工作,这时正式向她双亲求婚。她母亲要他承诺,永远善待女儿,守成先生一世遵守了这个承诺。不久,他们在静安寺路沧州饭店(今南京西路锦沧文华大酒店现址)订婚,并宣布将于1942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成婚。岂知太平洋事件爆发,上海全面沦陷,1942年春天,佩华单身一人,勇敢地从上海穿过中日双方交战区(当时称为阴阳界)到重庆来寻觅未婚夫。有半年时间两人无法互通信息,守成先生决定到前线去找她,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竟然奇迹般地被他找到,而且那天正是他们原定的结婚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公历1942年9月27日)。

    当时正是战乱时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对才子美女就是裸婚。此时,守成先生在重庆英国领事馆的英军代表团总部工作,新房就在领事巷内,离英国大使馆不到200米。新房设在二楼,下面是房东开的茶馆。方太将房间一隔为二,前半间是卧室兼起居室,后半间是厨房和饭厅,雇了一位当地妇女作保姆。抗战胜利后,他们在上海居住于北京西路胶州路的花园洋房,这幢房子现在还在。也住过南阳路的高级公寓,文革中在棚户区住了13年,包括他们结婚时那个简陋的新房,无论住在哪里,方太都把家打理得整整齐齐、舒适温馨。方太烧得一手好菜(我家的钟点工就因为在方太家做了几十年,也学得一手好菜),风度典雅,性格爽朗,她讨厌社交应酬,但喜欢朋友。重庆时期,他们简陋的新房常常高朋满座,既有他们在东吴大学的校友,也有新结交的朋友,比如荣毅仁的妹妹荣墨珍、著名演员舒适的妹妹舒子霓,另外还有一对上海人都熟悉的天鹅阁咖啡馆的创办人曹国荣、乔彩贞夫妇。

    作为陪都的重庆,主要的夜生活就是周末舞会,一般都在英美军事代表团总部举行。英军总部的舞池就设在总部的餐厅里,十分简单,也不供应饮料,乐队由总部自己组成,但跳舞高手云集,有天鹅阁的曹国荣夫妇,还有方太和她的妹妹。英美军人也是这里的常客,我曾问过方先生,这些军人表现怎么样,是否十分粗鲁?方先生很严肃地跟我说,他们表现相当绅士、相当有礼貌,从不胡闹。有一次举行化妆舞会,方太与她的妹妹扮成双妹牌花露水上的双妹,荣获第一名。守成先生谦虚地说自己舞跳得不好,但我想她有一位跳舞这么好的太太耳提面命,怎可能跳得不好?

    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后,他们这两对好朋友夫妇还常一起去跳舞。不过,他们很少去百乐门这种地方,认为那里人品太杂,多去朋友家里的私人舞会或埃爱令(Air Line)。现今是翠华茶餐厅。因埃爱令一应服务生和菜单都用英文,从而删去不少暴发户,而且不设舞女,因此很受社会精英的欢迎。

    曾经沧海后的生活尊严 

    关键词:专业人士  绅士风范 

    抗战胜利后,守成先生任怡和洋行机械部经理,可谓高位厚禄。解放前夕,怡和洋行开始撤离上海,守成先生坚决留在上海,他谦虚地说,他这样做是因为舍不得上海的家,舍不得他生活多年的上海。然后他又强调,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城市,才会爱国家。国家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但她是由无数看得见的亲人、朋友、家庭、城市街道、建筑所组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很自豪地说:“我是爱国的。” 

    从前进进修学院托福班教师到前进进修学院GRE班负责老师,守成先生共培养一万七千多名学员,其中不少人考到高分甚至满分,学生都戏称他为“外公教授”。直到2002年,他才正式退休。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个人生来是贵族不稀奇,难得的是,一辈子都维持贵族的风范。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生来是位绅士不稀奇,难得的是,一辈子都维持着绅士的风范,比如守成先生。

    素描 Link 

    为老克勒画像 

    他们姿态优雅,举止讲究。他们戒不了吃西餐、喝红茶、打英文信件的习惯,他们仍然听二三十代的爵士音乐,戴他们从年轻时就喜爱的劳力式、欧米茄,跳那个年代的国标,这些习惯根深蒂固。他们对打扮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对生活情趣的执著追求,是一种非常执着的信念。他们是老克勒。

    成为“老克勒”必备的5大条件:一、曾经接受过英语、音乐、马术等等礼仪和技术的专门训练,要有极好的修养,做到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家庭是否富裕倒不是一定的条件。二、必须具备相当的西方文化素养,英语自然是首当其冲。三、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比如对英文老歌极其熟悉,舞技也要精湛。四、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医生、律师、工程师、教师等职业都可以,但绝不能是蓝领。五、“老克勒”的太太必须是淑女。 

    ——程乃珊 

    走路笔直、穿花格子的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他们再穷,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 朱大可

    所谓“老克勒”大致是指那些旧时的优秀的白领,温文尔雅,领中外时尚与知识之先,工作勤奋专注,尊重女性,有绅士风范……在上海市民的眼里,觉得他们很“懂经”,精通上海中西融合的时尚和社会。 ——钱乃荣

    下期预告:

    说老克勒除了外在的显著标签外,内在还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质,老克勒的精神是什么,和海派文化又有什么关系?下一期,程乃珊女士将走近一位90高龄的老克勒,展现这个群体的精神追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观察
   第A11版:观察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星踪
   第A15版:星情
   第A16版:声线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重点
   第A19版:重点
   第A20版:风向
   第A21版:风向
   第A22版:霓装
   第A23版:霓装
   第A24版:游走
   第A25版:游走
   第A26版:IN用
   第A27版:游戏
   第A28版:资讯
   第A29版:情致
   第A30版:品牌
   第A31版:品牌
   第A32版:街拍
   第B01版:婚博会
   第B02版:婚博会
   第B03版:婚博会
   第B04版:婚博会·寻缘图
   第B05版:婚博会
   第B06版:婚博会
   第B07版:婚博会
   第B08版:婚博会·招数
   第B09版:婚博会·招数
   第B10版:婚博会·解惑
   第B11版:婚博会·心理
   第B12版:婚博会·心动
   第B13版:婚博会·观察
   第B14版:婚博会·懂经
   第B15版:婚博会·品牌
   第B16版:婚博会
老克勒守绅士风范,成尊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