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弦,很多人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张旭东和他的同事们组建了“食品安全联盟”,他们与专家一起,为网友答疑解惑;云无心,一位在美国生活的食品安全博士花了大量的精力,为国人写作了大量的科普文章,让更多人能理性地看待食品营养与安全;王俭,上海这个城市里的普通居民,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努力将家庭餐桌生活构建得更加健康和安全。
文 陈筠 图 受访者提供 资料
王俭家的饮食法则
1、尽量不吃或少吃深加工的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到东西会很多。
2、少吃加碘盐,上海身处沿海,居民又习惯吃各类海产品,很多人并不缺乏碘元素。“近期我们单位体检,有超过60%的人被发现有甲状腺结节。”王俭说。
3、外出就餐,主要挑选食材新鲜的日料店,意式餐厅;如果去中餐店,基本上少去用油大的川菜店,点菜主要点清蒸、白灼的菜式,尽量多食用能看出食材本身新鲜度的菜品。
一个普通市民的食品安全自卫路
王俭是这个城市里的普通居民,自从儿子出生后,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注重原材料的选购,爱上DIY,将最大的家庭花销花在购买各种厨具用品上,研究各种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看似夸张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正是王俭对于保证自己家庭食品安全的一场自卫战。
看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王俭很是流了一番口水。片中那些美妙的食物,只见形,就如闻到了味,让他回忆其曾经美妙的口感体验。但他说,“为了不去亲近那些元素周期表里的各种元素,我很久都没吃排档了,早餐也坚决不碰外面的小摊,一般是自制或者到单位食堂就餐。”这些年来,在吃的方面,王俭很有自制力,如同一个清教徒一样。
这个理工科出身的三十出头的男人,这些年,有了一个看似不是很男人的爱好:DIY蛋糕、面包。“也是通过新闻了解到,很多面包店出产的面包,用的油脂很不好,有的是代可可脂,用了棕榈油什么的,饼干之类的零食更是如此。”王俭对生活周刊记者说,添加剂、防腐剂之类的东西,很不安全。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可能也不会这么纠结。”王俭说,为了保证一家人早餐的安全,他学起了烘焙,并购置了面包机、烤箱,同时让孩子妈妈一起学习,保证每天都有新鲜的面包供应。
“老人其实会觉得我这些行为有些夸张,他们有时会说,这么多年过来了,大家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嘛?话虽如此,父母还是很支持我们在吃方面的‘疙瘩’(挑剔)。”王俭的父母家在乡下还有亲戚,会有一些新鲜的蔬果送过来。“但送菜实在是很麻烦,多数时候,父母还是自己注意挑一些蔬菜,譬如买有虫眼的菜,有时是有机的。但说实话,我们对有机蔬菜是否真的有机,也没有信心。”王俭说,相比蔬菜,他们一家人对吃的鸡蛋更为重视。
接受采访这一天,王俭家正好收到了乡下亲戚送来的100多只新鲜的农家散养鸡蛋。“吃过真正散养鸡蛋的人,是不会喜欢吃外面的鸡蛋的,何况给有些产蛋的鸡使用了很多的激素药物,饲料也可能有问题。”王俭说,一般亲戚集中收集10来天,就能收集到100多只鸡蛋,这够他们一家子吃好一阵子了。
夏天到了,卤味的诱惑更甚了。不过王俭家的餐桌上,从来不会出现外面的熟食制品和卤制品。“实在很想吃的话,会自己去超市买有品牌的鸡爪子,然后自制泡椒凤爪。来过过瘾。”
王俭做中学老师的妻子对记者说,为了吃得安全,他们家把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了饮食上。“我们还是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在牛奶出了这么多事情的情况下,现在我们喝的牛奶,都是超市里最贵的一款”,王俭说。
“比如老人吃蜂蜜养胃,还促进消化,但国内的蜂蜜很多有问题,感觉是糖水一般。现在我们家吃的蜂蜜,都是新西兰的,它很粘稠,搅动起来如同麦芽糖,但真的很不错。”王俭说,虽然价格要500元左右一公斤,但他认为这是值得的。
“除了大米、蔬菜这种需要大量消耗的食材外,我家的大多数零食、调味料,都会去购买进口食品。”王俭说,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城市居民可以努力的程度。
水的安全,亦是这个家庭非常重视的。“家里安装有净水器,虽然商家称可以直饮,但我还是不相信的,一般都是会用医用不锈钢的厨具煮开,然后放置在某日本品牌的热水壶里。”
在听闻国内知名品牌的厨具不合格,会有重金属析出的新闻后,王俭就选用了一套称使用医用不锈钢材质的厨具,以保证自家加工食品过程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