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的今天,普通居民针对自己的餐桌发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保卫行动。他们的行为也许微小,不足已改变现实。但是,这种保卫绿色餐桌的自救与互助汇聚在一起也是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哪怕只是推进以毫米,也是推进。
文 陈筠 图 龚凌
今天,什么东西不能吃了呢?
几乎每一天,网络上的新闻就会曝出一款食品危机。从牛奶到地沟油;从抹粉的小黄鱼到喷甲醛的白菜,各种匪夷所思,都会成为铅字,证明事件的真实存在。
这些天,人们突然把对食品的关注,投入到日常生活里最基础的一种物质:水。城市居民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使用的自来水,在近期官方通报的数据中,我国出厂水质达标率竟然只有83%,另有17%的自来水出厂时就已经不合格了。
随着人们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自来水,更多真相被挖掘。有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董良杰,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上发言,“中国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在如此大环境下,食品安全保卫战,想要取胜似乎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创办的“掷出窗外”网站上,水的问题,可以被替换成其他任何一种食品的问题。在该网站5月的资料库中,问题食品从食用油,到红豆冰棍,从海参到酱油,从韭菜到土豆……
任何想象得到,和无法想象的食品都潜伏着重重危机。对于这些学者可以做宏观论述,媒体可以做深度调查,但对于只想“安全”的城市居民而言,撇去所有的道理、规则外,只想要一些简简单单的办法,来保证自己的餐桌安全。
很多人在恐慌中,给自己列上了一张“食品黑名单”,把出现问题的食品,从自己的菜谱中删除。牛奶出问题了,不喝牛奶;果汁有问题了,不碰果汁……但如果他或者她看了“掷出窗外”网,或许,有一天,菜谱里只剩下空气了。
可惜,空气有时候也不那么干净。看似阳光明媚的天气,却是个污染天。
水源、空气、土壤、水……大自然赠予的资源,孕育出人们食用的瓜果蔬菜、粮食,河流中滋养出各种水产品,粮食喂养了家禽,草地畜牧了牛羊……原本和谐自然的生物链,在今天已经问题重重。有些是烂在源头,有些出现在生产物流链中,另外一些则在终端消费上。每一个环节上的人,既可能是罪恶的发生者,也可能是罪恶的承接者,“人人都可能是作恶者,人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吴恒以“易子相食”衍生出一个新词“易粪相食”,试图概括问题食品生产商践踏法律和道德底线,又自以为可以在大环境中保全自身的行径,不过是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在一种过度恐慌的时期,人们迫切希望抱团取暖,找到一个安全的“联盟”。食品安全联盟,是一个民间组织,它在微博上赢来了众多粉丝,既传播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也请来专家试图做科学的二次解读,同时还及时回复普通网友们的询问,帮助提供问题食品维权的方式和思路,为大家答疑解惑。
因为无知才会害怕与忧惧,“食品安全问题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食品安全联盟的发起者张旭东希望人们回归更多理性,来应对自己的生活,面对各种看似可怕的现象。
云无心,生活在美国已经11年的食品专业的专家学者,一直在为国人科普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绝大多数网友面对今天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时的愤怒不同,云无心一直号召大家理性看待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他认为,愤怒、惊慌都非正确的态度,正是这种惊慌会带来更多的非理性。
他以美国为例,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做到食品安全无事故。但完善的监管体系、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媒体的专业与客观,可以让民众看待问题更加理性,拥有安全感。
但无论看似多么悲观的境地,都应用最努力的态度去面对。有城市居民努力让自己的餐桌更加“绿色”,把菜种在阳台上,有的给自家装上了净水系统,使用国外品牌的锅具烧水,防止国内不合格产品析出重金属,且放置在国外知名品牌的热水保温瓶中。也有人只要发现“绿色”食材的基地就在网络上奔走相告。
食品安全危机时代的人们,互助着,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变。
同样改变的,还有相关的监管部门。今年3月底,上海食品安全投诉热线“12331”开通启用,上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食品安全举报投诉“一号通”的城市。热线启用后,市民遇到食品安全类问题都可以直接拨打“12331”进行咨询、投诉和举报。
与此前多部门监管,又不知道向谁投诉的难题相比,这至少是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