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忘了芮成钢的“本来面目”,这和他的诸多言论远超财经领域有关——“代表亚洲”向奥巴马提问,罗列“十大恶俗奢侈品牌”,爆料故宫建高档会所的微博……直至新书《虚实之间》出版,他大谈金融问题,人们才恍然:原来他是财经记者出身。在接受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芮成钢细致地解答了那些争论。你可以继续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无可否认,这是个挺真实的人。
文 唐骋华 柴家麒 图 资料
聪明人都搞金融,谁来监管?
生活周刊:这是你的第二本书了吧,和前一本相比,《虚实之间》涉及个人的部分明显减少,主要是谈金融问题、社会现象。
芮成钢:我的书主要是个人观点,是杂文的合集。谈金融是因为作为财经记者,我是中国经济的见证者、讲述者、描述者,也是评论者。本来书里没有任何关于我自己的描述,但是从上一本书到现在相隔三年,这也是我加速成长的时间。2008年之后到现在,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有很多体会。
生活周刊:为什么取名《虚实之间》?
芮成钢:有两层含义。首先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前者是金融业,后者是制造业,按道理,应该金融业为制造业服务。中国经济当下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是太多资源向虚拟经济倾斜,实体经济却空心化了。于是产生了“虚实之间”的问题。现在高中生挑专业,要选金融,大学生找工作,向往大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很多优秀的媒体人也跳槽做金融了。
我担心重蹈美国的覆辙。一帮聪明人去了华尔街,华盛顿想监管,永远办不到,因为监管者的平均智商和金融从业者的一样。聪明人全去搞金融,社会就难以均衡发展。中国经济一定要把握好“虚实”这个度。
另外,我做了十几年电视,对这种人生的虚实有一些感悟。比如对虚荣心的理解,什么是一个人真正的实力,什么是生命中最真实的东西,哪些是虚妄的东西。这些是三十多岁的人应该考虑的话题,跟大家分享。
生活周刊:在书里你批评了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之前你还在微博上说,中国奢侈品市场“人傻、钱多、速来”。有网友认为你也用奢侈品,是假清高甚至虚伪。
芮成钢:从事我这种工作的,经常在世界各个场合跑,难免有几件奢侈品。我对奢侈品本身不排斥,我排斥的是全民追捧奢侈品,不考虑自己的收入,盲目追捧,这个不应该发生,我把它叫“非理性消费”。奢侈品本来是个人、小众的选择,这无可厚非。但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从小迷恋欧美奢侈品牌的受众,当这种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染给中国大众时,就很悲哀了。健康的社会要有不同的价值观。
每发一条微博,我都要找到来源
生活周刊:批评奢侈品只是你诸多争议点之一,最受诟病的还是在G20峰会上“代表亚洲”向奥巴马提问。
芮成钢:具体情况我说明过了,不是网上流传的那样。在G20峰会这种国际场合,中国乃至亚洲记者主动争取话语权的情况很少。老话说“枪打出头鸟”,可我觉得咱们这一代职业记者应该有勇气。这不是爱出风头的问题,而是职业精神的问题。我最近几次去国际场合,看见很多比我年轻优秀的记者,操着各种熟练的外语勇敢举手,和外国媒体竞争。我切身感受到中国记者的变化,并感到骄傲和自豪。
生活周刊:听了阐释,对你当时的反应我表示理解,但微博上对你的批评依然不绝于耳,有的还很激烈。你的初衷和产生的效果之间不成比例。
芮成钢:现在大家对于信息的甄别、判断,注意力只集中在140个字之内,急于转发,不加判断,只为获得更多的关注、粉丝。于是,公众人物的任何一句话都容易被断章取义。我在新书里跟年轻人分享了这样的观念:每当我们看到一个观点、评论,不管是谁说的,都要考虑几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上下文是什么,话的背后故事是什么?
生活周刊:你在博鳌论坛上那番姚明的收入比官员多的言论,也应作如此看?
芮成钢:是的。我在博鳌论坛发言长达两个小时,你得把发言全部看下来,才能掌握讨论这个话题的基本事实。
生活周刊:想法是好的,但网络、微博注定是碎片化、快速化阅读,除非你有所改变,否则以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你还是会被误读、扭曲。
芮成钢:我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空前的多,年轻人更要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伪信息、出于特殊用意传播的信息,不要人云亦云,而要甄别其背景。
生活周刊:但你在微博上也时不时会爆一些猛料,比如爆故宫建高档会所。
芮成钢:我不认为那是在“爆料”。微博上的信息真伪难辨,需要核实。我是百分之百这么要求自己的:每一条微博都找出来源。发布故宫建高档会所这个信息前,我做了缜密调查,掌握了相当的证据。另外,报什么信息也要做判断。我的标准是,能为这个国家做更多的事情。
“不卑不亢”,很多人做不到
生活周刊:面对那么多质疑、嘲讽,你会恼怒吗,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吗?
芮成钢:完全没有,我对我的个人观点都是很坚持的。当前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把访谈节目做好。《虚实之间》里写了很多,其实很简单,任何人一看就明白,我有一套怎么做好的交流者的东西。
生活周刊:说到访谈,你采访过很多名人,比尔·盖茨、克林顿、基辛格。跟这些世界级人物对话,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芮成钢:平等。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要出人头地,却很少涉及平等的概念。但这是支撑我做访谈节目的基本要素。全世界的人不管年龄性别、国家强弱、肤色,不管是乞丐还是总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个观念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们总是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自我感觉良好,而和一些强的人在一起,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中国人的自信往往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好像只有我比你强我才自信。“不卑不亢”四个字,很多人做不到。
生活周刊:访谈类节目非常多,在你心目中,怎样才算一次成功的访谈?
芮成钢:访谈节目是全世界最容易也最难做的节目。你可以把摄像机往前面一架,你说话他回答,然后根据回答自己编,甚至重新配提问,再加些字幕。但这样你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尊重,让他觉得你确实动了脑筋、下了工夫,在思想上跟他不是那么遥远。访谈的最高境界是,他从你的评论当中有一些收获,你帮助他看到一些他没看到的东西。我经常开玩笑说,一个采访结束后,被采访人说能不能留一个名片,我们可以再聊聊,或者下次来北京再见个面?这是对你思想的认可,也是我努力追求的。
生活周刊:你用吉卜林诗歌《如果》作为《虚实之间》的代后记,其中写道:“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要达到这个境界内心必须很强大。
芮成钢:这是我上大学时就喜欢的诗,它指导我的工作、学习和人生。目前我内心还不够强大,当然,跟三年前或十年前的自己比要强大很多。其实内心强大是一个副产品,因为记者在高压力环境下工作,内心不强大是不行的。对我来说,把该做的事做好、该履行的职责履行好,这过程本身就是对内心的一种历练。
生活周刊:现在你达到了哪一步?
芮成钢:这不是能用数字精准描述的概念,如果满分是100,我能打多少分,很难说。吉卜林的这首诗呈现的是理想状态,是“正无穷”。我处在这个区间的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