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也许是许多人的向往,但西藏支教却是少数勇者才能做得出的决定,因为这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去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生理以及物质上的准备。冈拉梅朵藏文化社的成员大多是藏族同学,很多人从小生活在条件比较恶劣的农村,他们通过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他们远离家乡,然而无时不刻挂念那里的一草一木,并且立志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一份贡献,这份感恩之心正是这场支教活动的出发点。
六年的坚持
今年是华东师范大学“冈拉梅朵”藏文化社成员第六年赴西藏支教,从坚持了五年的山南地区转移到日喀则地区。从火车站出发沿着318国道开了半小时后,车子拐入一条小道,两边是绿油油的还未成熟的青稞和泛着金黄的油菜花。队员们无暇顾及这样的风景,只希望能快一些到学校。
今年支教的学校是副队长边巴琼达的母校——位于日喀则曲美乡的曲美乡中心小学。为了这次暑期的支教,边巴琼达在3月就与小学的老师取得联系,确定好了7月的支教。
为了更好地实现“藏区支教”,藏文化社支教队成员前后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筹备。藏文化社社长次仁更才说,资金是他们最大的问题,为了筹集资金,他们在华闵食堂前做了耐心的宣传,举行了两次西藏工艺品义卖,以及募捐活动。正是带着那么多人的支持与鼓励,六年来,这批由藏族、汉族、门巴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在每年的暑假一开始,便在江铁峰老师的带领下,乘坐从上海开往拉萨的T164次列车,历经48小时到达了神秘而又亲切的西藏。
爱与梦想的交织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雪白的云朵,巍峨的雪山脚下流淌着一湾湾清澈的河水……“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连在大巴上随手拍下的风景都如此富有诗情画意!”队员们连声赞叹的同时,也开始了丰富多彩却也紧张劳累的支教生活,这其中有不少非藏族队员却因为初次来到高海拔地区而频现高原反应。“要撑下去,我们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不能就此趴下!”支教队员们在心中默念。
清晨6点,当太阳还未在海拔3565米的高原完全升起时,西藏自治区的孩子们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我们支教团队的到来对于这群小孩来说,仿佛是一阵喜悦而清爽的风”。也许是因为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富有亲和力的讲课方式,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喜欢他们,校长也对前来支教的队员称赞不已。“同学们好!”“老师好!”这是支教队员益西卓玛的第一堂课,初上讲台的她未免有些紧张,声音里的颤抖连自己都能听得到,然而看到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也得益于之前对课程的精心准备,她很快平静了下来。朗朗的读书声开始在校园里回荡。
在队员的回忆中,比起与孩子们相处的快乐时光,刚来到藏区的高原反应,以及每天晚上结束一天教学之后还要因为备课、爱心物资分配等问题的操劳根本算不了什么。也正因为这样,当支教队员们即将踏上回程汽车的那天早晨,孩子们依依不舍的送别,他们眼里含着泪水,把洁白的哈达献给这群年轻的老师。在离歌声中,这场景永远定格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群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不仅会上考试科目的课程内容,更会精心准备一些藏区的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新奇课程。这不得不首推《梦想课》,在田园牧歌式的操场上,旁边的牛在悠闲地吃草,孩子们与老师围坐成一个圆圈,畅谈自己的梦想,支教队员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贴在展板上,在这里最自然最宽阔的课堂中,孩子们一个个念头也犹如天际的飞鸟般划过长空,或许有些念头让人忍俊不禁,可是谁又会苛责他们呢?这正是一个让理想之花盛开的年纪。
“冈拉梅朵”在藏语中的含义是雪莲花。通过对冈拉梅朵藏文化社社长的采访,我们似乎能看到:当清脆的讲课声与读书声交织,当爱与梦想在支教队员与孩子们之间传递,当各民族的友谊在此交融,美丽的雪莲花不仅盛开在了雪域高原上,更向每一个人展现出了它的圣洁与光华。
每年,他们历经360小时,来到海拔4000米高原,长途跋涉4358公里,他们是上海市2014年社会实践最佳项目,他们连续四年前往美丽的西藏支教,他们长途跋涉,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就是冈拉梅朵藏文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