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9月1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裳 I 沉默的少数

    黄裳酷爱藏书,钱钟书曾撰对联赠他,内容为:“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此图为黄裳为藏书所作题记。

    9月5日傍晚,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享年93岁。黄裳经历丰富、学识渊博,有“当代散文大家”之誉,又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他也极具特质,沉默的性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逝世,让本已屈指可数的老一辈海派文化人,几近凋零殆尽。

    文l 唐骋华     图l 资料

    黄裳元吉

    认识黄裳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沉默”。陈村回忆:“他话真的特别少,面对面坐着,也可以两个小时不说话。”那干嘛呢?答案是,枯坐,各自抽烟。这样的脾性令编辑、记者丧胆,不敢单独见他。即便陈村、陈子善、李辉等“圈内友人”,也常遭逢冷场,寒暄几句就无话可讲。有一次实在憋得难受,陈村干脆提议给老先生照相,缓和尴尬的气氛。

    涉及个人的事,黄裳同样沉默是金。他1919年生于河北,原名容鼎昌,为什么取笔名“黄裳”,有两种传言。一种说法,他是电影明星黄宗英的“铁粉”,“黄裳”即“黄的衣裳”之义。另一种说法,黄宗英的哥哥、剧作家黄宗江曾“下海卖艺”,同学容鼎昌建议他用“黄裳”作艺名,黄宗江觉得太华丽,未采用。结果,容鼎昌反而以此名行世,为人所熟知。

    对这些传言,黄裳从来是一笑置之,无表示、不解释。但深究起来,他的态度和性格倒十分符合作为典故的“黄裳”一词。《易经·坤》曰:“六五,黄裳元吉。”意谓处于“六五”的位置时,应保持谦虚,别让自己太突出,所以,穿不显眼的黄色下衣最合适。

    纵观黄裳一生,确实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他中学就读于南开,和周汝昌、黄宗江等同窗,友谊终身不辍。1940年遵从父亲“实业救国”的宿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两年后转至重庆交大。1944年,黄裳被征调往昆明、桂林、贵阳等地任美军译员,最终抵达印度。之后黄裳写下随军采访录《关于美国兵》。

    没学过新闻的他,就此转而干起记者,任上海《文汇报》驻重庆和驻南京的特派员,并采访过梁漱溟、傅斯年、周作人等,和巴金、汪曾祺、黄永玉更是结下深情厚谊。1949年后《文汇报》复刊,黄裳任主笔。他拉来了强悍的作者队伍: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吴晗、费孝通、俞平伯、叶圣陶、钱钟书、杨绛……

    出生于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年,和红学家、剧作家同班,结识众多文化名人,经历了孤岛时期的上海、抗战胜利、国共内战,以及此后数十载的苍黄风雨;换了别人,不知道有多少真伪混杂的谈资可供卖弄、咀嚼?而晚年黄裳就两个字:沉默。

    内敛的情感

    沉默绝非无情。还在重庆念大学的时候,黄裳“每天在烟雨迷离的长江边上,在有着美丽名字凤凰楼的茶馆里,读读书,写写信,心里充满了少年人的离愁别绪,家国之感”。他后来由“理聪”而改投“文傻”,或许是因为那细腻和敏感,太需要抒发了。

    作家李辉告诉记者,多年前他搜集和整理黄裳书信,联系彼时尚在世的黄宗江,后者找出了17封,有8封写于1940年代。“那时黄裳常感寂寞难耐,与友人通信,特别是与黄宗江这种有特殊关联的朋友写信,就是最好的释放。”

    所谓的“特殊关联”,指黄裳对黄宗江的妹妹黄宗英的追慕,这也是圈内尽人皆知的秘密。黄宗英小他6岁,因主演话剧、电影等知名。1944年8月黄裳给黄宗江写信说:“我过去没有遇到过淑女,遇见小妹,又为她当时那种风头所掩盖,无勇气上,岂真要由‘神女’来启蒙不成?”

    此信写后两年,黄宗英嫁给程述尧,不久离婚,嫁给赵丹。1993年,黄宗英赴北京和八十高龄的翻译家冯亦代结婚,轰动文艺圈。

    在公开发表的文字里,很难索引出这段美好而无果的“单恋”给黄裳的内心留下了什么痕迹。不过李辉讲了一件趣事。他藏有黄宗英的处女作、诗文集《和平列车向前行》,1951年2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发行,属“新时代文丛”。黄裳即为该文丛编辑,平明社则为巴金所创办。2006年,李辉拿着这本书分别请黄宗英和黄裳题词。前者写“我看了实在脸红,也不胜感慨”,后者只淡淡一句“文丛前编辑黄裳敬观”,一点心事也不让人窥见。

    包括李辉在内,很多人印象中,黄裳唯一一次透露情感,是在文中介绍钱钟书曾撰对联赠他,内容为:“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黄裳酷爱藏书,尤其名家签名本,故戏称“痴婆子”;黄宗英凭话剧《甜姐儿》出道,这也是她早年的昵称。

    款款的风流

    奇的是,黄裳推崇鲁迅。“你别看他表面木讷,内心却极灵敏,关心时势。”《黄裳文集》编者刘绪源说。1950年4月,黄裳在《文汇报》上发表《杂文复兴》,讨论“是不是杂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的回答是,杂文依旧有针砭时弊的作用。这篇短文引发了争议,黄裳受到压力,是巴金保护了他。

    在1958年黄裳还是被划成“右派”,文革中亦难免遭难。但他本性未改,对女儿表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勇气、把自己的心挖出来。写作是要担风险的,写作是一件良心的事。”这就难怪,他会和提倡“讲真话”的巴金成为挚友。巴老逝世后他写悼文《伤逝》,只叙述“如尘的记忆片断”,却于平静中蕴含着力量。

    “他文章里有一种战斗的东西,面对现实,有话直说。”孙郁告诉记者。作为鲁迅研究者,对黄裳字里行间的“烟火气”,他很敏感,并指出其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反过来,黄裳也嗅得出别人埋入文字的深意。在常人眼中,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和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是学术著作,高深晦涩,他却分明感到“作者的坚强意志及书生本色”呼之欲出。

    黄裳的散文大家地位是公认的,他继承了明清文人对于物件的把玩心态,但抛弃了其中那些迂腐的笔调。“可谓汉语魅力和文人情怀兼得。”孙郁评价。

    他还获益于广泛涉猎。刘绪源感叹,黄裳可以和周汝昌讨论《红楼梦》、和钱钟书讨论古典文学、和郑振铎讨论书籍版本。他还写过一篇《关于柳如是》,以“毒舌”著称的历史学家朱维铮读罢拍案叫绝,当面表示钦佩。“功力、学识、趣味、文笔。”刘绪源这样总结黄裳的散文艺术。

    最感性的描述大约首推李辉一篇旧作的末尾:“性情风流,文字风流。在世事纷繁人声喧嚣的闹市里,在一己选择的书香阁楼里,在漫溢着传统文人隽永韵味的小巷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位名士在款款而行。”如今斯人已逝,风流又被雨打风吹去。

    相关

    Link

    黄裳素描

    黄裳,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名容鼎昌,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记者、学者、散文家。著有《来燕榭书札》《负暄录》《海上乱弹》《前尘梦影新录》等。

    爱故纸堆,爱文物字画,爱游山玩水。

    爱美丽女性,爱开怀畅饮,不爱说假话。

    爱给友人写漂亮的信,爱听好玩的故事,

    爱在美丽的风景里和友人比赛吟诵诗句。

    也爱评说时事,抨击所恨所憎。

    他是黄裳,爱对浅薄的人投去蔑视的目光。

    (据李辉《黄裳印象:看那风流款款而行》改写)

    众忆

    上海的文化老人又少了一位,但也只能无可奈何。问题是现在的作家、学者们能接上来吗?我很喜欢看他的散文,我觉得没有人能写他那样的散文,这样的文字还能去哪里找?

    ——王安忆

    黄裳先生与我们家有很多的交往,祖父(叶圣陶)很欣赏,一直让我们读他的文章。他文章中的书卷气息、独立的文化判断以及轻松有趣的笔调,依旧是我们难以超越的写作范本。

    ——叶兆言

    首先黄先生是一位作家,对写作非常慎重,很注重细节。其次,他的文化品位非常高,对人、对事、对书、对近现代文化变迁都有独特的看法。他应该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评价。

    ——陈子善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文化
   第A11版:文化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观察
   第A15版:星踪
   第A16版:星情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声线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知味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品牌
   第B15版:宝贝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星座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活动
   第B20版:品牌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黄裳 I 沉默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