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颖
上海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本市中小学生的日常习惯用语为普通话,上海话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
报告显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外来学生有超过半数习惯说老家方言,其次为普通话,最后才是上海话;而上海本地学生中,平时习惯说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大约各占一半。据悉,为了解本市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外来少年儿童融入上海,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在市中心、近郊和远郊三个区分别抽取了21个小学班级、24个初中班级,对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于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当前中小学生父母的主体为“70后”和“80后”,他们大多接受过完整的以普通话为主的系统教育,和上几代人相比,普通话说得更好,而对上海话的运用能力却有所退步。这项调查同时发现,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没有“沪语教育”意识,也缺乏专门的沪语课程设置。更为重要的是,当今的师资群体中,有大量老师不是本地人,并不会说上海话。另一方面,上海作为移民城市,也是国内最早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特大城市,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沪语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已经代替了上海话,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语言;此外,有些词语在上海话中的表达没有普通话那么准确,使更多人选择用普通话表达。
而语言专家则指出,强制普及上海话,不如创造土壤,让想学上海话的人有地方可学,需要讲普通话的地方,也不固执坚守上海话。
据了解,为了解决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问题,上海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沪语进课堂”的教育模式。去年,由市教委印发的《2011年供本市托幼园所选用的教学资料目录》中就有一本《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而早在2007年,这一由市教研室编纂的教学资料就成为本市托幼机构的选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