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新闻

第A02版
校园

第A03版
清口.com
 
标题导航
 
  2012年05月14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About书
让我拥抱你

    “乘上胡惊鸿的火车,行读铁路,张望外面的世界,体味人生之美丽”,这是“胡惊鸿的火车”博客的“卷首语”。曾出版《上海女生,感性记录20年》的胡惊鸿,继续在博客里记录着她和家人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细细品味。

    我说:“过来!让我拥抱一下!”

    他被动地、迁就地、敷衍地走上前来,垂着双臂,木木地让我拥抱。

    怀中这个壮实的、高我一头的小伙子,是我所熟悉的儿子吗?那个奶香味扑鼻的小毛头上哪儿去了?那个我出门上班,他追到门外跟着一级级挪下楼梯,我下班回家,他急切地张开手臂扑向我的小男童上哪儿去了?那个等着我帮他一起用年历纸给新书包封面,迎接新学期到来的少年读书郎上哪儿去了?

    记得在我送他去美国读高中的飞机行程中,他跟我还是十分亲密,母子间交流很多。那是我们第一次出国,共同面对旅行中许多陌生的事情。

    我离开他回国时,颇为伤感。我知道,今天挥别的是一个青葱少年,再见面时他就是一个成年人了,再不是这个与你相依相伴的孩子了。

    后来我利用假期去美国看他。每一次都在熟悉中看到了陌生。我凭印象给他买的衣服都偏小。几年,他从一个瘦高个的中国豆芽版高中生,不知不觉间,长成壮实的美国汉堡版大学生了。

    三年后的暑假,他回国,我到上海浦东机场接他。在到达厅的出口处我眼巴巴地盯了两个多小时,眼光扫过无数旅客身上,就是没看到他走出来。而大屏幕上显示他乘坐的航班早就到港了。

    直至我的手机响了,是他用机场公用电话打来的。原来他早已出来,在人流中推着行李车从我的面前走过,而我竟没认出他来。他没遇到我,花5元钱,用别人的电话卡给我拨了电话。

    在多年分别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他,梦见他。只是我的印象总是跟不上他的成长。他高了,大了,有胡须了,像个成年人了!

    把这个壮实的小子拥在怀里,是我曾经多次设想到的机场见面镜头,十分熟悉,但又有些许陌生。

    分别的几年,我努力与他沟通。我申请了QQ号,加的第一名好友就是他。我试图用他年龄的方式与他保持联系。他从不主动给我打电话,给他的电子邮件也是石沉大海。我要求他把QQ设为自动链接,他一打开电脑,就自动登录QQ。这样,我随时可以知道他在那里,感觉心安。

    我并不经常与他搭话。一来是他学业繁忙,不能过多影响。二来也怕他烦我,老妈的角色总是唠叨的,让年轻人不耐烦的。

    有时候下午两三点在QQ上看到他还在线上,隔着十二小时的时差,遥想他那里正是凌晨两三点。“还没睡?在干什么啊?”我轻轻地咕哝一句,克制住自己,没去问他。因为这样的问话毫无意义。他可以不回答我,也可以选择隐身,让我根本不知道他还在电脑前。

    “深夜两三点钟还没睡觉,是在学习吗?”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同事的女儿。

    这个正在上海读小学的小姑娘童言无忌地脆声说道:“肯定在玩游戏!”

    我还克制住“什么时候考试啊”、“考得怎么样”等我十分关心的问题。

    我努力寻找儿子感兴趣的话题,偶尔逮着他聊聊。如选购何种电子产品,如电脑与网络方面遇到的问题,还有穿越类小说,与他探讨。在那些话题上,他的话多一些,让我欣喜。

    更多的时候,我一长串问话,只换来他一个音节的回答。

    说实话,连他叫我妈妈。我都觉得陌生,觉得小小的感动和满足。

    有些东西,我是永远地错失了,譬如他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关键时刻。

    他参加美国当地的数学竞赛。按规则,第一分钟答出得4分,第二分钟答出得3分,依次递减。全部十题中有八题,他是在第一分钟就按键抢答,全部答对。现场评委老师在题目报出后,不约而同地先把头转向他。而那时,他到美国才半年。这一分钟内的正确答题不仅是数学的回答,还要比那些土生土长的美国学生抢出语言上的时差。他为所在的高中获得了历史上首个数学竞赛的个人和团体第一。无比骄傲的颁奖时刻,许多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见证了,而我不在。

    他被选拔作为学校代表队,参加所在州的综合知识竞赛,他以自己的特长承担数学这一块。但在一次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抢答环节中,一道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难的拼写题目,他第一时间按键抢答,回答正确。莎士比亚作品是古英语,相当于一个外国人比中国竞赛选手更快地回答出了古汉语的题目。全场轰动,“哗”的一片,评委、选手、老师、学生、家长全体惊叹。据说这样的场面发生过好几次,而我都错失了。

    我也错失了他成长中的烦恼。有一段时间,他特别逆反。你让他东,他偏往西;你让他往南,他偏北走。从小就恪守校规、被公认为乖孩子的他,在美国高中有过几次逃课纪录。早晨他照常去学校,然后自己开车回来,在家睡觉,直至老师打电话来,我们才知道他的连续逃课。是身体不适?是与同学相处产生矛盾甚至遭遇坏孩子的威胁?还是厌学?为什么要逃课?他坚决不说。如今仍是一个谜。

    儿子从青春期磕磕绊绊走来,其中有我多少鞭长莫及的牵挂和担忧。终于他进大学了,开始享受更为成熟、更为独立的大学生活了,每学期结束也基本拿出全A成绩单了。而那些成长的烦恼,也已经成为他青春的秘密保藏在记忆深处。

    离开中国几年后回来,若是女儿,可能张着双臂呼喊着扑上来了吧。可是,眼前这个半大小伙子,跟母亲的关系有些尴尬,有些隔离,像个熟悉的陌生人。

    女儿可能会更感性,更能理解母亲的心思,更善于表露。而男孩子,不,眼前这个成年的小伙子,却木木地、被动地、不自然地接受着我的拥抱,不耐烦地忍受着母亲的深情。

    有时想想,这也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小伙子,对母亲还像小孩子一样粘乎。这样的男人,会有女孩子喜欢吗?能成家立业担当职责吗?换了自己当年,也不会嫁给这样的男子。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怪异,甚至会怀疑是否有心理问题。弗洛伊德所研究出来的恋母情结其实也是潜藏的,外显就有问题了。

    后来我发现,身边的儿子在生活习性上有了许多小变化。更节俭了,与他一起去饭馆,他点的菜,会努力吃完,哪怕比他预料中的差,并不合他口味;更独立了,一二三四,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得整整齐齐,不用你操心;更理性了,对事情的认识与判断更客观冷静、更透彻。每当这时,我五味杂陈。甜的是他的长大,酸的是他的远离。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认识到这种与至亲的亲人渐行渐远的缘份,总是让我陷入深深的伤感和失落之中。

    不过我还认为,父母与子女的缘份不是简单的渐行渐远。而是从近到远,再从远到近。婴幼儿时期,孩子无助地依着你;及至长大,渐渐独立了,急于摆脱你,开始自己的生活了,这是最远的时候;等他成家了,有下一代了,与父母的关系,又会回归亲密,血浓于水,分割不开的。只是那时,做父母的往往已经老了,需要小辈照顾了。

    而二十岁,或许正是最远的时候。

    我收拾起委婉曲折的心绪,重重地拍拍儿子的后背说道:“小伙子,挺壮实,不错!”

    儿子回到上海,去参加一个暑期课程班学习。我每天下班后去学校接他同回。我知道,这个小伙子,独自驾车行驶过美国几个州,独自坐飞机,经历多次转机,从大洋彼岸回到上海。在上海市内坐公交车,是完全不需要我去接他的,但我乐意每天辛苦地坐车去坐车来。

    与其说是他需要我,不如说是我更需要他。我更需要与他并排坐在公交车座位上,闲聊几句,珍惜地享受着与儿子相处的时间,点点滴滴地享受着母子亲情。

    (选自新浪博客“胡惊鸿的火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导报》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梅园路77号17楼  邮编:200070
总机:021-61176117
  编辑部电话:61177876 | 发行部电话:61177866 | 广告部电话:61177871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8
   第A01版:新闻
   第A02版:校园
   第A03版:清口.com
   第A04版:天下事
   第A05版:Hot人物
   第A06版:大学视窗
   第A07版:青苹果
   第A08版:佳作选登
   第A09版:文化地图
   第A10版:红花
   第A11版:悦读
   第A12版:动漫
   第A13版:学习周刊·高中辅导·策略
   第A14版:学习周刊·高中辅导·实战
   第A15版:学习周刊·初中辅导·策略
   第A16版:学习周刊·初中辅导·实战
   第B01版:中职周刊
   第B02版:新闻
   第B03版:青橄榄
   第B04版:原创
   第B05版:Young时代
   第B06版:三点一刻
   第B07版:学习周刊·升学
   第B08版:学习周刊·职场
推介
让我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