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与孔子相关的故事:相传在鲁国,有一条法律,该法律规定,如果有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而又有人把这个奴隶赎了出来,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国库里报销赎金。又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一个鲁国人,他回国后本可以领取这笔赎金,但是却拒绝了。孔子知道以后评论道:“子贡做得不对。这样一来,以后鲁国人就不会从别的国家赎买奴隶了。”之后又一次,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后者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感谢,而子路收下了。孔子知道以后高兴地说:“鲁国人以后还会勇敢地救落水的人。”
心理分析: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启迪: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不是单靠道德教化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要通过对人性的细微考察才行。
前段时间,上海市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取消了老年人免费出行的福利,而是将交通费直接发放给了原本应当享受这项福利的老人。该政策一出,在网上博得了很多的赞誉。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当老年人享受免费出行的福利时,从这项福利中获得最大收益的方式无非就是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次数越多,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大。比方说,如果老年人出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相当于十元钱,在家读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相当于八元钱,那么他当然是宁愿选择出行而不愿待在家里。可是,在新的政策下,老人会权衡利弊,把一些确实无关紧要的外出自然减免掉。过去,由于城市体量庞大,上班族们不得不和老年人共享有限的公共资源,引发了诸多社会议论,传统的解决之道自然是对双方进行道德劝导,例如“要互相体谅”之类。可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自然是从最实实在在的对人性的心理学考察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