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相声演员师徒“互撕”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认为,作为徒弟,师傅教了你“手艺”,养育过你,就是有恩于你。“滴水之恩,就是要涌泉相报”的,如果还要算清那些陈年旧账,就谈不上报恩。放在当今的时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观点还成立吗?
程立勋 心融德瑞姆心理咨询师 ★正方观点:滴水之恩,当然要涌泉相报
何瑞 作家 ▲反方观点:滴水之恩,不必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如果因为这是一种传统、是美德、是修养,因而你要这么做的话,我觉得尽管会有人认同,也难免有人会觉得不屑。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涌泉相报,报答的不仅仅是那个曾经对你有恩的他,更是对自己的报答呢?听到过许多人抱怨这个世界的冷漠和敌意,可世界原本就是由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所构成的,世界只是忠实地将大家的所作所为反馈了每个人。若从我开始,在他人表达善意与帮助时回报以更多,正向的循环就能够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员流动频繁,这的确使得我们觉得对他人的涌泉相报并不能反馈到自己身上,因而自己在付出方面也变得吝啬。那么,你能否做到,至少对自己的周围人、熟人、亲人涌泉相报呢?看在这样做不亏的份上,也请你行行好吧。
▲滴水之恩指的是在他人急需帮助的时候给出援手,与具体的现实财产多少无关。我觉得受恩不必涌泉相报。从施恩者来看,如果帮助的出发点是为求回报这会向交易演变,就像你花50元钱买个福袋一样。从报恩者来看,你的涌泉相报,别人不见得觉得需要。就像你以身相许,别人可能觉得你挡了他的大好姻缘呢。就算投其所好,更大的回报只会让别人觉得好像身份转换变成欠恩方了,开始循环报恩。从系统的角度来说,这是个自适应反馈系统,如果一直涌泉相报的话,根本没法稳定平衡。所以心存感恩,报答适度。
★我觉得你所说的适度报恩比涌泉相报更像是交易,报恩前我还得考虑一下,对方究竟给了我多少恩,我又要还掉多少才正好而使得对方不觉得倒欠了我。偏偏滴水和涌泉仅仅是一个比喻,象征着我们的某种态度。当他人帮助我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一次的帮助,更是他人对我善意的态度。面对一个有着善意的伙伴,我当然要珍惜人际的和谐。于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我也展现自己的热情,让对方觉得温暖。至于给多了还是给少了,这并无所谓,反正我将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直伸出援手,也相信你会始终给予我支持。这样一滴滴汇成的涌泉,妥妥的就是正能量的传递和互动。
▲我们都知道涌泉相报是个无法量化的概念,之所以无法量化是因为有一种叫做“你给我的没达到我的预期”。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每个人对于付出和得到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受恩者诚惶诚恐,就怕不能给出施恩者想要的回报而身陷舆论下风,比如最近热议的那位徒弟。因此,我指的“不必涌泉相报”也是可量化的事物上。施恩者给予了及时的帮助;报恩者适当回报可量化的事或物,同时,发自本心,心存不可量化的感激。否则,如果一味按施恩者期望的“涌泉报”,不是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变成了某种道德绑架了吗?我同意正方说的“善意的态度”是关键,这也恰恰印证了我说的“适度报恩”,而不是“因为别人会觉得我忘恩负义”而加倍偿还,去表现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