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人说,离子离乡,心不离土。厚塘主人李见华的坚守也正是婺源人故土情结的真实写照。那撩人的红叶妥帖地安抚了婺源人的乡愁。如槠树般,代表着乡愁的年轮……
传承文脉,交错时光里的印痕
晨起烟云飘,朦胧着婺源的秋日。白雾弥漫,缠绕着绿树、枝叶,穿梭在山村里,倒影在如镜的水面上,随着清风摇摆,化作婺源心上的绕指柔。步入深秋,也即将迎来婺源最美丽的季节。
距婺源县城东南方向1公里,是星江与潋溪两条河流交汇的三角地带。这里坐落着一个千年古村,名曰“塘村”。塘村于北宋中叶由俞姓建村,因俞、鱼谐音,塘村俞姓的先辈们取“鱼入塘必衍”之兆而得此村名。
与塘村一条公路之隔,有幢老宅改建的庄园名叫“厚塘”。厚塘庄园,原为“后塘书院”遗址而得名。听当地老人说,明清时此处曾是大户人家私塾, 是供整个家族读书治学的地方。经历太平天国战乱后,宅子日渐荒废,解放后此书院曾两度改为学校,分别为后塘中学(又名五七中学)和上梅州中学。现在的厚塘变身精品度假民宿,在原有书院遗址上修复而成,由四栋建筑、百棵名木古树和若干大小水景组成了新中式风格,成为徽派风格的度假庄园。厚塘庄园的主人李见华正是土生土长的塘村人,因为儿时情感的记忆,怀有复兴徽派老宅的情结。
厚塘庄园历时十年,修旧如旧,此乃主人的心血之作。这里延续了传统徽文化的古朴隽永,描绘了后塘的徽派风情,承载着老徽州的亲切记忆,名木古树,马头墙小青瓦,庭院错落,花木繁茂,厅榭精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村口的金丝楠木傍水而生,历经岁月更迭,看尽世事浮沉,万物变更。仰望着空明如水的天色,面对着千百年依旧潺潺而流的小河叙述前尘往事。朱熹祖父于福建逝世,塘村俞氏先祖前往尤溪吊唁,朱熹父亲为表谢意,送每位乡亲三两棵福建的楠木苗,于是隔着千山万水,闽楠在塘村深深扎了根。
古楠木目睹着庄园的成长,看着她破败倾颓,成为一片断壁残垣,也看着她一步一步净面梳妆,将掩盖在自己身上的污垢拂去,抬起她素净典雅的脸,笑意盈盈地立在天地之间。园子是典型的徽州园林式建筑,古色古香的清代乾隆年间官宅大夫第,精致典雅的明清古藏书屋,与县城古县衙遗址——冠佩山峰同处一条子午线的冠佩楼以及荷塘环绕的滴翠书舍,像几颗细腻温润的珍珠,嵌在她那乌黑的发髻上,为其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意蕴。
匠心独具,蜕变中重生
厚塘庄园里有两栋明清老宅谦和堂和方塘书屋,平移重生。
主楼谦和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三层建筑,占地280平方米,原为塘村俞氏家族府邸,属官厅大夫第,基本格局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中心,整栋建筑内向封闭,阳光从天井上落下来,浮动的光影在栩栩如生的浮雕上缓缓流动,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故事,古朴的镶嵌着大砚台的木桌是故事,清代砚台完整清晰,润得透青,是桌子的点睛之笔。斗拱横梁上的木雕整齐活泼,刻着三顾茅庐的故事。晚清的木床古朴雅致,中间置着棋盘,灯光柔和温暖,打在刻着八仙的石刻上。按理说,石刻镌刻人物是极少的,这使得它更具有时代意义。一整套晚清的太师椅规矩地摆在桌旁,质感温和。沉香袅袅而起,龙飞凤舞的“禅”字悬于壁,宣纸几张,毛笔几支置于桌,或临摹古字,或挥毫泼墨,皆由己心。
谦和堂原始状态,左右两边各有一处厢房,古时采光不好,让人感觉阴森压抑,因此设计师在此之上做了改进,两边厢房外立面采用镂空花窗设计,花窗的镂空极密,既改进了古宅的通透性,又保持了相对私密性。如今,左右两个厢房变身公共空间,成为园子里喝茶吃饭的开放性场所。
谦和堂的二楼拥有少有的回马廊,它能让我们找到现代阳台的影子。在婺源当地的徽派建筑里,古时很多回马廊并不是四面走通的,有些三面走通,变成小姐楼、美人靠,有些花窗可以由上往下俯瞰。谦和堂的回马廊则是四面走通,看似两层,实则三层,足见古时官厅的气派。
方塘书屋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二层建筑,占地260平米,原是赋春冲田村一处官宦人家的书楼,采用原砖原瓦拆除并异地重建将其保护,是婺源仅存的一栋保存完整的书楼。琴声婉转清越,终日不绝,泛黄的像旧纸张的门,精妙绝伦的花纹,覆着苔痕的青石板,都是时光刻下的印记。 踏过门槛,小莲花池蓊郁的绿扑面而来,荷叶涌在一起,分外好看。围墙上四处放着花盆,形态各异,有黑褐的小莲蓬,有粉嘟嘟的星星小花,有蓬松的芦苇,伴着乐音,随风而动。
方塘书屋胜在木雕的美妙绝伦,主梁上的雕梁画栋乃是明清作品,雕工细致,代表了古时婺源木雕的上乘工艺。
木雕人物的神情动作惟妙惟肖,他们的视线朝下,当人们经过宅子,抬头向上时正好能够更真切地看到梁上人物的表情。大梁中间刻着“立夜雪,读书处,坐春风”,让园中处处体现着婺源朱熹文化的印痕。文革期间这些雕梁画栋被当时的主人用黄泥巴保护了起来,才得以幸免。购买这栋老宅时,还有一段插曲,当时最先看中这个宅子的是一个北京人,他们购买之后想把它移到北京去。厚塘庄园现在的主人李见华作为婺源人,不忍看到祖上的“基业”流落它处,于是多花了一倍的价格收于囊中。
方塘书屋的玄妙之处还在于,书屋中的三间民宿视觉上与这个明清客栈侧厅同属一体,实则通过一个荷叶小池和小桥的结构彼此分离。侧厅是老宅,民宿为新建,如此一来,既让侧厅的功能性和布局得到延伸,同时也让老宅部分免受房间内饰装潢的破坏。
可以说,厚塘绝对不是徒有颜值,没有内涵的作品。它浓缩了婺源本土的书乡文化、茶香文化,冥冥之中就有着符合自己的气场和气质,于是便在故土落地生根,成为婺源的一张名片。
厚塘的故事,摊开不为人知的卷章
不单建筑,这个园子里古树名木众多,每一棵树木都充满了故事。进入深秋,已经到了婺源最美的季节。厚塘庄园拥有古树名木上百棵,1300年的紫薇树,上百年的红花檵木栽植园中。园子里种的日本红枫,4月、11月份,一年开两季;还有银杏、三角枫……都到了最美丽的季节;而园子里的几百上千年的紫薇树,夏季开花,有百日红;冬有腊梅、春有樱花,主人的愿景是一年四季厚塘都能有不同的生机。园子里所有的花花草草都是主人历经时间打磨,亲自移植过来的。
主人在平移三四百年前的老宅时,曾发生了一些坊间趣闻,虽尚未经过文献考证,已足见古人智慧。那时的祠堂为石柱基设计,它的做法是在石柱基的最下方设计一个凹槽,连接石柱基的是20公分左右的木基。木基和石柱之间有五六公分的缝隙。祠堂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袭,石柱下方会渐渐因为霉斑堆积污垢,导致最下方的木基腐烂。古人为防止木头腐烂,便在二者的缝隙中放入一只小乌龟,长寿的乌龟便成为凹槽中的“清道夫”,提高了建筑木基的耐腐性。还有以前徽派建筑的下水,成钱眼状,这些密集的石头管道很难清理,古人也是放入一只小乌龟,达到清淤的功效。类似的趣闻也是厚堂的主人在搬移旧宅中偶然间发现的。
知道古人怎么藏画吗?他们把木桩内里刨空,把字画的卷轴藏于木桩之内。厚塘主人李见华起初拿到这样的木桩时,还不以为然,它看起来其貌不扬,结果打开一看,里头竟然藏着一幅画,后来经过鉴定为清代晚期作品。十年间,李见华收藏了30多栋这样的徽派老宅,正是在拆房子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复兴塘村,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
主人李见华,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收藏老屋和门扇家具。他又花了8年时间来建造厚塘庄园。拆这些老宅时,每幢房子的大梁、木基、门板,全部经过编号,最后只能用当时拆这栋建筑的师傅负责后期组装。按照徽州祖辈的遗训,拆房动土之前,需要祭祖;平移之后,上最后一个主梁时也要祭祖。
这里一草一木,都是主人的心血之作。不论老宅子、古树名木,还是园林,都能看出经过岁月沉淀的肌理,这些痕迹不是只有一两年时间就能造就的作品,园子里每一个门扇、每一座木梁、每一块石基、每一把凳子,拂过时间的呼息,变得质感浑厚,彼此成就。
“在乡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气的。”这也是李见华回归故里,兴盛故里的原因。他从小在婺源的塘村长大,村口的每一棵歪脖树,都有他儿时攀爬跳跃的足迹。
李见华闲暇时喜欢在厚塘的砚形池边看鱼。这个池子用婺源龙尾砚石砌成,池中鱼乃婺源名贵特产荷包红鲤。“当你心境平和地站在池塘边,它便会浮到水面与你亲近,也会和你交流。”李见华说。
10年积蓄,一点一滴将厚塘庄园建立起来。而李见华的情怀却不仅仅体现于这个占地400亩的园子里。建造厚塘之前,他用了两年时间把塘村“焕然一新”,成立乡村合作社,修路、为村庄进行基础建设、修建广场等公共设施。在婺源,他把绝无仅有的大片古金丝楠木群修缮维护,可以说,李见华的初衷就是复兴塘村的徽州文化。
李见华的人生轨迹,与传统徽商的轨迹如出一辙。年轻时离开家乡去深圳发展,当眼界打开之后回到故乡,起先做林业,之后做路桥基建,在此之后发展新农村,建造民宿,反哺故乡。2007年李见华就在塘村成立了农村合作社,整合村民土地,希望发展塘村的旅游业。他希望能够按照西安的袁家村模式发展新农村的旅游经济。重建厚塘庄园,也是他推进复兴塘村计划的一部分。整个复兴计划并非易事,付出了李见华大量心血,他依然凭借自己的信念坚持了8年。他说:“这是一条不归路,但是我也从没有想过放弃。”
李见华的坚守也正是婺源人故土情结的真实写照。在婺源的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里,吟唱着婺源人恒久不变的乡愁。婺源人说,离子离乡,心不离土。那撩人的红叶妥帖地安抚了婺源人的乡愁。如槠树般,代表着乡愁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