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路径的模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劳动权益的保障缺失等方面,不仅影响了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
——市政协委员徐默涵谈“零工”经济暴露出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在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态,正逐步成为吸纳青年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这一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新就业趋势,也吸引了85后市政协委员徐默涵的关注,今年两会,他想围绕促进青年人“零工”式就业与提升相关社会保障提出建议。
青年人成“零工”经济主体
徐默涵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4万亿元大关。其中,青年人是“零工”经济的主力军。据统计,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青年“零工”从业者数量已达到数十万人,涵盖了创意设计、软件开发、网络营销、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
这些“零工”青年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自身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徐默涵同时发现,尽管“零工”经济为青年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支持及创业扶持机制尚待完善。
他在调研中发现,“零工”经济在为青年人提供灵活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路径的模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劳动权益的保障缺失等方面,不仅影响了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徐默涵说。
徐默涵表示,不健康的就业环境对青年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技能匹配与职业发展受限。部分青年人在踏入“零工”就业领域时,常因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缺乏长远职业规划,陷入职业发展的瓶颈,难以实现职业晋升和个人成长。另一方面,创业扶持不足。尽管上海在大学生创业扶持方面有所建树,但对于有意在“零工”经济领域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资源仍然有限,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潜力。
此外,“零工”经济虽赋予青年灵活的工作时间,却也伴随着工作不稳定和收入波动同时存在。当前社保体系主要针对传统全职就业设计,对于“零工”经济下的灵活就业群体,存在覆盖不全面、参保门槛高、转移接续流程繁琐等问题。使青年就业者既缺乏稳定的收入支撑,又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来抵御经济风险。
“‘零工’经济已成为促进年轻人就业的新方式,面对新情况,如何提升社会保障,增强职业扶持,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徐默涵说。
促进青年长期职业竞争力
今年两会上,徐默涵也打算将这一问题撰写成提案提交大会,希望引发更多关注与讨论。在他看来,上海具有高度包容性与创新优势,促进青年人“零工”式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提升技能水平、鼓励创业创新、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等措施,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零工”经济生态。
他建议,应完善“零工”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零工”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灵活的社保参保政策、便捷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以及针对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同时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为灵活就业者缴纳社保,政府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补贴,以减轻企业负担。
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提升青年人参与信心。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强对“零工”经济的政策宣传,提高青年人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政府应定期发布“零工”经济就业报告,分析就业形势、行业趋势等,为青年人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要促进“零工”领域的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他建议,可以开展面向青年“零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并鼓励相关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建立体系化的长期职业发展培训,提升青年人在个人发展中需要的长期的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