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与50后同场角逐,谁是金牌人民调解员?首届人民调解员技能大赛总决赛昨天举行。青年报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最年轻的人民调解员出生于2002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出色地展示了人民调解员的风采。
青年报记者 郭颖
围绕五大领域展开模拟调解
由市司法局指导、市人民调解协会主办的本次大赛总决赛的10名选手,由全市16个区的48位调解精英经过半决赛同台竞技后产生。
总决赛现场围绕金融消费、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社区纠纷、物业纠纷五大领域展开模拟调解。10名选手通过短视频介绍案例背景,在8分钟内展示调解过程,从情绪疏导到法理分析,从焦点归纳到解决方案,每个环节都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
“居民与物业产生纠纷怎么办?”“家庭动迁发生矛盾如何维系亲情?”“知识产权被侵犯如何得到补偿?”看似“难搞”的事情,在人民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迎刃而解。
最终经过激烈比拼,10名人民调解员荣膺“金牌人民调解员”称号,并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本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场法治精神的传递,展现了新时代人民调解员的智慧与担当。
“人民调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司法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张祎表示,此次大赛聚焦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旨在发现和宣传一批优秀人民调解员,形成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10名“金牌人民调解员”35岁以下占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10名“金牌人民调解员”中,有5人是35岁以下青年调解员,最年轻的是来自闵行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叶沁漪。
虽然青涩,但这些青年调解员的表现可圈可点:崇明区人民调解员张一帆联动“三所”资源,成功化解企业解散带来的集体劳动纠纷;奉贤区人民调解员王雨童凭借法律与情感双重引导,缓和兄弟因拆迁款导致的赡养矛盾,保障老人权益;徐汇区人民调解员赵戬帆协调物业与居民解决渗水维修纠纷,推动邻里和谐;浦东新区人民调解员李媛历经40余次沟通,化解8年未决的物业收益分配矛盾。
22岁的叶沁漪,今年刚从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毕业,7月开始人民调解工作,她擅长的是知识产权纠纷调解。
知识产权,不仅关乎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市场公平与行业规范,小叶用出色的专业知识和调解智慧守护了知识产权。
“我本科就读于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是我们学院的特色专业,在理论和案例上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经历。”小叶告诉记者,她有幸获得了多位前辈的提点进入人民调解行业,入职以来,又涉足了多个知识产权领域的案件处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面对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当她和当事人取得联系时,对方坦诚地表示自己经营压力巨大,几乎濒临倒闭,对巨额赔偿感到无力承担。于是,小叶携手另一名青年调解员小潘,采取了“背对背调解”的策略,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深入沟通,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最终,我们成功地在这个艰难的谈判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共识,促成了双方的和解。”小叶说,这个案例让她深切体会到人民调解的独特优势,它能够以高效且便捷的方式帮助当事人解决纠纷,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营商环境。
比赛现场,青春闪耀,老骥伏枥。最终宝山区50后人民调解员、退休民警陈德骅以“四心调解法”处理家庭赡养纠纷,成功修复亲情裂痕,获得一等奖。老陈从警43年,退休后在宝山区张庙街道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他为群众理旧事、解难事、办实事。3年来,共化解362件社区矛盾纠纷,涉案金额近千万元。
比赛邀请五大领域的专家评委现场打分与点评,从价值观把握、情绪引导、法治能力到调解技巧等10个维度综合考评。评委们一致认为,参赛选手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扎实的实战经验,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民调解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未来,市人民调解协会将继续深化合作,完善培训机制,发掘和培育更多专业化调解人才,共同推动人民调解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