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郦亮 作为上海青年美术人才发掘和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图像的维度”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昨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同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创立于1986年的“海平线”展,是上海资历最老的青年展之一,被称为青年艺术家的“摇篮”。
“海平线”展一直挺立在潮流的前沿。此次展览依然坚守探索性、学术性、时代性的品牌底色,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为新媒体、新媒介、新观念的展示交流提供舞台。他们邀请到著名艺术家、设计师丁乙来担任总策展人。丁乙从技术更迭所引发的艺术理念的解构与重构出发,提出“图像的维度”这一主题,与4位青年策展人姜俊、林叶、孙净、夏磊组成策展团队,提名了31位活跃在国际国内美术圈的中青年艺术家参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海平线”的青年色彩依然鲜明。参展的艺术家大多是80后和90后,他们都有着高等艺术院校或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切身体验了经济腾飞带来的城市化和全球化,也决定了这一代艺术家的心跳注定与全球艺术脉搏同频。
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今年“海平线”将参展作品划分为“镜像之人”“自然之都”“思辨之物”和“虚拟之灵”四个单元。
“镜像之人”单元关注一种个人视角的表达。比如艺术家龚新如将自己脸庞的轮廓线作为基本载体,重复变换着内部的交通符号和颜色,表达出自己作为个体的“无奈”情绪。王洋洋的作品通过对自我躯体的观察,延伸至群体间差异化形式感的呈现。相比之下,林奥劼的作品则充满了强烈的即兴性和幽默意味。他敏锐并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
“自然之都”单元谱写自然与都市的艺术礼赞。傅百林采用“明室暗房”的手法,借鉴宋元山水晕染的笔法营造出森林的幽邃之境。黄喆通过对山石、石阵的呈现,以考古学的方法去回溯探索自然和历史的切面。龙盼的作品最有意思,他通过“植物冶金”的独特生物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关系。
“思辨之物”单元通过创作中的材料创新与形式重构,探讨日常物品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可能性。郑江作品的材料来自艺术家的家乡所产的凝灰岩,打磨成粉末再凝聚到画面上。黄喆君的作品常用反光表面、硬边、荧光扎眼,结合工业材料和传统绘画技术捕捉当代自然和非自然的景观。
“虚拟之灵”单元是一个想象力加新科技的实验场,也是技术和美学双重魅力并存的场域。胡宸宇是一位擅长多媒介创作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专注于网络时代图像的观看方式及其所映射的印象。茅昊楠则通过影像、即时演算模拟器、绘画、雕塑等多种媒介,试图创造一种融合了历史演绎、技术幻想、他者记忆,物质重组等元素的“虚构系统”。
作为中国持续时间最久的双年展,“海平线”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聚焦上海和扎根上海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生态,发现与扶持艺术新锐,至今已推出艺术家52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