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展现科研魅力 碰撞思想火花

青年科学家大会现场唱起《手拉手》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2033

    “青年科学家应该保有好奇心,就像依然没有长大的孩子。”昨天下午,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圆满闭幕。论坛关注青年科学家的力量,特设了一场青年科学家大会。会上,大会联合主席,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杜宁凯如是表示。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5分钟讲完5页PPT

    青年科学家大会以“科学创新与卓越:从研究到应用”为主题,邀请海外顶尖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与约100位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和创业故事。

    “别害羞,年轻人,我需要你们的问题。今天的一个创造性提问,也许会影响5年后的世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名誉教授斯穆特以青年创新环节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本场青科大会上,他为青年科学家思考科学卓越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串联起了线索。

    5分钟时间、5页PPT,讲清楚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一环节对10位青年科学家来说有着不小的难度。

    脑机接口的话题在科幻作品中频现,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王怡雯曾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非人灵长类运动脑机接口系统,完成了猴脑信号控制机械手避障的在线解析。王怡雯教授在会上解析了神经信息的传递过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塞尔希奥·卡瓦霍首先播放了一段人类骑马的影像,随后以颇为浪漫的口吻介绍如何记录光子和原子,如何探究生命与能量。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宫晓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读了用阿秒光探测电子运动的过程,而他的演讲内容也吸引了不少科幻爱好者举手提问。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创新无疑是走向未来的关键。通过凝练而精彩的演讲,青年科学家们以现场互动的方式完成了跨学科对话。

    青年共唱“合作曲”

    青科大会是自我展示的舞台,也是“体现合作讨论能力的窗口”。面对围绕青年科学家在学术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共性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多学科领域、跨代际的与会者纷纷“动”起来了——他们自发地搬动椅子、重排桌子,围着学术海报架形成了更为紧密的3组讨论圈,并现场抽取议题与组内的中外顶尖科学家进行30分钟探讨。

    1986年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院工程与应用数学系冠名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担任了第2组的组织者邀请大家轮流发言。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食品化学研究所常务主任耶斯克·克恩克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在长达6年的研发阶段,自己非常幸运地处于一种无人管辖的状态。这段相对自由的时光,也使他免于外界对失败可能的指责。他贴合“如何评价可能产生长期影响的卓越研究”的切身经历,赢得了青年科学家们的共鸣。

    热烈讨论的氛围中,第1组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由于2024顶科论坛向公众开放,本场青科大会还吸引了一位斯坦福大学留学归来的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专家以观众身份“围观”,最终他忍不住下场,在外圈参与了讨论。

    在科研生涯的不同阶段,如何适应角色转变,如何平衡自身兴趣和环境需求,如何更好地参与构建和连接科研生态系统?每位科学家都必须思考也必然面对。这也是顶科论坛青年科学家大会“扶持青年成长”的题中之义。

    在论坛尾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代表全体前辈科学家为青年科学家献上诚挚寄语:“青年朋友们,你们正处在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期,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和潜力。今天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科研之路虽漫长且充满未知,但正是这些未知与挑战,造就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勇于创新,不畏失败,并坚定前行。”

    诚如焦念志院士所说,科学是一种全球语言。青年科学家们,未来将继承和创新这门语言。“我期待在未来的更大舞台上,看到你们的名字与成就,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在焦念志院士呼吁青年科学家携手合作的话语间,观众席上有人唱起了“Hand In Hand”(《手拉手》),现场有人加入哼唱、打起节拍,音乐逐渐涌动在整个空间,一场不期而遇的合唱让这场青科大会的落幕余韵不绝。

    ■02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青年科学家大会现场唱起《手拉手》 记者 刘晶晶2024-10-28 2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