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0届上海书展昨天落幕。青年报记者参与报道了迄今全部20届上海书展,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中年人,但是书展依然年轻。世界上老牌的那些著名书展,如法兰克福书展已经办了75届,伦敦书展也办了45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书展确实“正青春”,它还将迎来下一个20年、40年、100年。这不是痴心妄想,而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因为这座城市需要书展,这座城市的读者需要书展。书展无可取代。据统计,本届书展共吸引全国19家出版集团、357家出版社携16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实现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图书标价总和)4814.83万元,较2023年增长约35%。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近500万元。7天主会场入场约29.8万人次,周末两天参观券更是全部提前售罄。20年,上海书展热情不减。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这里有“那一本书”
囡囡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上幼儿园了,虽然之前上过托班,有一些社交经验,但对于上幼儿园她还有一点小紧张。读者邹女士带着囡囡赶在今年上海书展最后一天来看看有什么书可以买,也就在“童书嘉年华”里母子俩发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幼儿园来了新朋友》这本新书。
囡囡很快就看进去,挪不开步了。《幼儿园来了新朋友》里的故事很有意思,更引人注目的是,里面的画是24名幼儿园小朋友与艺术家一起完成的,“所以对囡囡来说,这本书是很有说服力的。起码在他看来,如果不经历那么多幼儿园有趣的事,是画不出这样的画的。”邹女士对记者说。
在绘本中,妹妹就要上幼儿园了,上大班的哥哥带她走进幼儿园去体验。幼儿园里,有老师热情地迎接,有趣味盎然的学习探究,有自由开放的运动游戏。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正是有24名幼儿园孩子参与了创作。
绘本编辑告诉记者,为了创作这部绘本,上海维多利亚幼儿园的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上了为期一年的绘本阅读探究创作课,还一起深度阅读了30部绘本。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插画师许静说,她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的风格,在画面中增加涂鸦元素,将孩子的创作或完整呈现,或撷取部分,将多种媒材、多种艺术风格通过创意拼贴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囡囡和妈妈在上海书展上找到那本“及时的书”。而在上海书展,读者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的“那一本书”。读者申先生要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生论文。这人工智能兴起没多久,而“人工智能伦理”则更是全新的细分领域,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书几乎没有。申先生就想着来上海书展“碰碰运气”。正巧他看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刚与同济大学深度合作推出了“智能社会治理丛书”和“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治理丛书”。
两套书的体量不小,前者主要由中国学者撰写,后者则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的著作都有。申先生还听到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说,这两套书是同济大学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方面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成果之一。
小申决定先买一套5本的“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治理丛书”,回去为论文作一些参考。“书展果然没有白来。网上有人对书展的意义提出质疑,但其实只要遇到一本心仪的书,书展就值得来。”
这里有“那一束光”
知道作为上海书展的分会场,徐家汇书院要举办“寻光之夜”阅读嘉年华,很多读者早早就来排队。晚上7点钟进场前,队伍已经有一两百米了。读者陈正平也在这队伍里,他是下班赶来的。这位00后到上海入职才两个月,他很想在上海书展了解这座城市。
自去年元旦开张以来,徐家汇书院每年书展都会有“那一束光”。去年书展他们就开启了“寻光之夜”,今年则继续。玩法却不一样,书院为“寻光者”们特别安排了寻源之旅、文脉之旅、奇妙之旅三条阅读路线。寻源之旅当然是以“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为线索,融合原创越剧《海上光启》互动体验和《徐光启》沉浸式游戏等内容,带领市民读者“穿越时光 寻光启梦”。
文脉之旅则是从海派工艺发源地“土山湾”出发,用“修复艺术”串联起徐汇光芒四射的百年历史建筑。跟随原创绘本《阿土的小狮子》,读者零距离“触摸”土山湾的历史;跟随《玩转老房子》,读者在海上书桌饱览“徐汇百年历史建筑展”,参与制作“武康大楼100周年特别款水刷石”。奇妙之旅则充分地利用了徐家汇书院的各个空间。书院广场“阅读解忧市集”中的立体装置艺术作品,东西公园的“扑捉上海”展览,以及数字资源阅读体验区域的丰富资源和产品,让人收获多重阅读乐趣。
陈正平爱读文学书,所以他似乎很能理解“寻光之夜”的文学内涵。“我其实从湖南老家来上海工作也是来‘寻光’的。”他对青年报记者说,“在徐家汇书院,在上海书展,就有‘那一束光’,让我渐渐了解这座城市,我相信我也会慢慢爱上这座城市。”
人们可以将“那一束光”理解成这座城市的读者对于阅读的那一份热情。在上海书展上,大家会发现这里的读者从来不缺乏那一份热情。他们可以为见到自己的作家偶像排上两三个小时的队;他们可以沉浸在一本喜爱的书里,站在角落里一站就是一个下午;他们可以为收集某一家出版社的“限量章”,想尽办法无论如何都要搞到。
只要有“那一束光”在,上海书展就在。就像陈正平说的那样,他希望书展一直办下去,再办20年,40年,100年,永远都在那里守护着“那一束光”。
这里有“那一场对谈”
在上海书展中国原创推理新趋势第五届论坛暨“谜托邦”文库分享会上,青年报记者又遇到了前几天曾帮助其参加日本作家凑佳苗和中国作家紫金陈对谈会的读者朱怡可。“您也在啊! 我就是喜欢推理,这不又来了?”小朱说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个中国原创推理新趋势论坛去年书展也办过。今年随着“谜托邦”文库首推的“设定系”推理小说集《谜托邦03:乌有乡》、国内首部“猫”主题悬疑推理小说集《无名之猫》和国内首部“历史推理”小说集《谜托邦04:故事新编》的陆续上市,这个论坛显然更有说头了。
朱怡可说,这个论坛她很受启发,尤其从没想到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里竟也有推理的成分。像小朱这样的读者,本届书展她一共来过两次,每次都和推理对谈有关,另外她还买了一些推理小说。
对于不少读者来说,书展上的对谈和论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3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匈牙利小说家巴尔提斯·阿蒂拉和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加尔桑在书展期间来到了滴水湖畔的朵云书院,开展了一次以“跨越故事边界,连接人与世界”为主题展开一场作家圆桌谈。就是这一场对谈,让读者朱先生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从闵行赶到了滴水湖。
三位外国作家的对谈让朱先生感到受益匪浅,尽管当他从滴水湖回到家里的时候可能都要午夜十一二点了。“哪怕在书展里就听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对谈,这个书展就是有意义的。”
这里有“那一片世界”
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曾在《上海书展20年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什么》一文中指出上海书展有三面大旗:文学、学术和国际化。前两者自不必说,这“国际化”,记者的理解就是“世界性”。
上海书展从来就不是“关门办书展”的,它的大门敞开得很大,大到可以容纳下世界上任何一位有才华的作者。在经过了疫情之后,今年书展这种“世界性”体现得尤为明显。书展期间上海作协通常都会举办“上海国际文学周”。今年文学周的嘉宾足足来了32位。其中外国作家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这是近年外国作家来得最多的一届之一。
朵云书院·滴水湖店的那场对谈,也是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一部分。除了这三位外国作家之外,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俄罗斯作家叶夫盖尼·沃多拉兹金、日本作家凑佳苗和辻村深月、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美国漫画家丹·诺特等等都来上海了。在过去的一周里,他们参加了50多场活动。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保不准这些作家中未来有谁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单元,创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迄今共邀请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在上海书展期间来沪,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这正是上海书展“世界性”的最集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