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爱国船匠 为新型舰船打造强大的“中国心”

一边是高薪外企,一边是研究所,王志刚博士在找工作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通过十多年努力,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型发动机装置已应用于多种型号船舶,推动着新型船舶逐步从近海走向深蓝! 王志刚说,从进入中船重工七一一研究所的第一天起,他就有一个梦想:新型动力装置要使敌人探测不到我们,也打不沉我们!

■05

一边是薪水高、外表光鲜的外企,一边是收入偏低、工作难度和强度极大的研究所,你会如何选择?从小热爱发动机、心中藏着一个“动力梦”的王志刚博士在找工作时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通过十年努力,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型发动机装置已应用于多种型号船舶,推动新型船舶逐步从近海走向深蓝!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年轻博士弃高薪研发船“心”

2005年,王志刚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彼时的他已经拿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但当七一一所前来招聘时,一直有着“动力梦”的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七一一所,走上了为我国型号船舶研制新型动力装置的道路。

作为船舶的“心脏”,发动机装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其技术的复杂和精密性,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多年来我国的发动机技术落后于国外,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除了技术落后,我国的船舶动力研制人才也出现断层,王志刚入所时28岁,带他的老教授却已经70岁。

直到现在,王志刚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首长给他讲的一段话。十多年前,由于动力发展滞后,导致很多新型船舶面临无机可用,严重制约了装备事业快速发展。首长对项目团队说,“不管需要几代人努力,自主动力都一定要搞出来,不搞出来,永远要受制于人!”。

王志刚说,这句话将一辈子铭刻在他心中,从那时起,他不再羡慕那些外企拿高薪的同学了,一个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内,一定要尽其所能努力把中国人的自主船舶动力搞出来!“这是几代军工动力人的梦想,既然这一棒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跑好自己这一棒!”

攻克多项难关发动机装置成功装机

对于船舶发动机装置来说,不仅要求其功率大、油耗低,能够让船舶跑得快、跑的远,还要具有良好的低噪声和高抗冲击性能。因为,发动机是船舶主要噪声源,噪声低可以显著提高船舶隐身性;而高抗冲击性能则可以让发动机更加坚固可靠,在船舶受到攻击时能够保持运行,并快速撤离,以保持船舶生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多年前,在船舶动力众多研究方向中,王志刚选择了发动机装置低噪声和抗冲击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带领着一支30多人的青年技术团队,开始了发动机装置低噪声和抗冲击研究之路。而工作伊始,迎接他们的就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第一,当时,我国船用发动机装置的噪声水平和国外存在巨大差距,技术严重落后;第二,我们的自主研制已停滞了多年,研究基础非常薄弱;第三,发动机装置几千个部件,低噪声设计需协调每个部件设计者,工作千头万绪。”王志刚介绍说。但这样的困难并没有让他和团队退缩,他们从最基础的设计出发,像工匠一样,对发动机装置每个部件进行了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低噪声设计,“那段时间,加班是家常便饭,周末根本不休息,工作时间都是‘5+2’‘白+黑’。”

经过几年努力,王志刚和团队先后攻克了整机噪声全频段仿真、极低频辐射噪声控制、低蠕变高效隔振等众多技术难关,发动机装置终于装机试车!

拆解数千个部件找到超标噪声源

发动机装置成功装机了,王志刚和团队终于可以缓口气了,但还没来得及欢庆胜利,试验中发现个别噪声线谱严重超标!

“发动机装置生产出来后,要测整机噪声指标,上台架一测,发现个别噪声线谱超标。”王志刚介绍说,超标噪声线谱是重要特征,关系到船舶隐身性,必须解决掉。但一时间又找不到超标噪声来自哪里,所以要将整个装置拆检分析。

这个工作量有多大? 大到难以想象! 发动机装置有八个分系统,几千个部件,把装置拆开后,要逐项去找。怎么找?一项一项做测试! 巨大的压力直接导致团队里的两位骨干辞职离开。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兄弟部门觉得被拖了后腿,不愿再配合。“对兄弟部门来说,他们的工作都完成了、满足条件了,现在却要重新再来一次,所以他们也有情绪。”

王志刚说,要找到这超标噪声源,最大的难度在于,发动机装置的噪声诊断分析,以前国内做得很少,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逐项去找,工作量很大,工作难度也非常高!

巨大压力之下,王志刚没有放弃。他一边鼓励队友,一边积极沟通,想方设法说服兄弟部门一起干,很快稳住了团队。最终,在拆解分析了数千个部件、完成了几百项噪声测试,经历了几百个日夜的分析查找后,他们在发动机装置内部找到了超标噪声源,经过技术修正后,问题得以解决,发动机装置噪声指标达标! 这个超标噪声源使得动力装置整机交付延迟了较长时间,尽管这一过程略显漫长和痛苦,但对王志刚和团队来说,积累了宝贵经验。

冒生命危险迎水中实弹冲击

在降低发动机装置噪声的同时,王志刚和团队还突破了发动机装置的抗冲击设计技术,并通过了实船冲击试验的验证,使船舶动力装置的抗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做试验要冒生命危险? 这丝毫没有夸张! 作为检验发动机装置抗冲击能力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实船冲击试验就是贴近实战方式来开展的,换句话说,被试船舶要直接承受水中兵器的实弹攻击。

试验技术难度极高,又有很大的风险,但又必须要做,因为不做就无法检验发动机装置的真实抗打击能力,没有实战检验,所有设计工作就是纸上谈兵。

试验在某试验海区开始了,王志刚带领项目团队奋战在被试船舶上,高负荷连续工作了9个月,大风浪下连续呕吐8次的煎熬只能算“小case”。由于是实弹试验,试验人员在被试船舶上有很大风险,但为了获取第一手试验数据,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发动机装置的抗冲击性能,王志刚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最危险的试验战位上。

“要说没有顾虑是不可能的,毕竟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但发动机装置是我设计的,作为负责人,我必须要在那里。”王志刚说道。

试验现场,随着爆炸声响起,冲击波排山倒海而来,舱室内地板断裂飞溅,参试动物口吐鲜血,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护头盔的王志刚始终站在发动机装置旁。试验成功的一刹那,当意识到自己和发动机一起经受住了规定当量的冲击时,王志刚哭了,“我觉得,多年的辛苦努力,有了回报!”

最终,针对新型船舶,王志刚主持完成了多项发动机装置的实船冲击试验,获取了发动机装置第一手抗冲击性能数据,验证考核了装置的抗冲击性能,显著提升了发动机动力装置的抗打击能力。就连上级领导也开玩笑说,“新型发动机装置一定是可靠先进的,抗冲击性能一定是好的,不然没有哪个单位敢让自己的设计师和装备共同承受实弹攻击!”

十多年攻关,王志刚和团队取得了20多项国家级创新成果,他个人也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项荣誉,获发明专利和技术秘密10多项,这些成果已应用于实船,不但显著降低了发动机的噪声水平,大幅提高了船舶隐身性,而且还提高了发动机装置的抗冲击性能,显著提升了型号船舶的抗打击能力。

谈及十多年来经历的艰难困苦,王志刚博士坦言,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不管过程多么煎熬,每当看到发动机在船舶里‘安静’运行,驱动着新型船舶驰骋各大海域,我觉得,我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十多年青春里做了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 即使以后老了,想想自己曾经推动过我国船舶动力的发展,曾经为新型船舶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心’努力拼搏过,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