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性学校总是带着某种神秘色彩,在里面的人有独特的青春记忆,外面的人有无限多的追问。但无论无何在当下中国教育急需寻找新突破口的今天,单性学校的实验班不妨可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只是在这种尝试里,到达理想的彼岸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男女同校但不同班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拯救男孩》作者
我国各级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大多是男孩,男孩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到考研和考公务员,各项成绩相比女孩已“全线败退”,在这个前提下,我觉得是时候进行‘因性施教’了。”“因性施教”可以让教育者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成果将事半功倍。
首先是改变学习方式。男生更注重动手以及实践操作,而当今现代混班学校的教育制度一般以“静”为主。单靠讲述以及灌输,无法让男生的优势发挥。
第二是改变评价方式。为什么女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孩子强?应试教育往往是靠记忆来取胜,男生的耐心、细心以及“坐得住”往往不如女生。在现代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标准中,女孩子优势较大,记忆力理解力相对较强,这种评价体系和女生相对“文静”的心理生理特点比较契合,而“好动”的男孩子则往往“坐不住”,爱蹦爱跳、爱冒险、情绪不好控制,这都和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格格不入。
第三是优化教育管理制度。男孩们天生好动,对运动的渴望,往往会传递“我是坏学生”的错误信息,运动是男孩的天性,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通过运动可以不断磨炼男孩的意志,增强抗压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对于社会上有人提出的“男女分校管理”,我认为并不一定要“男女分校”,因为孩子还要学会和异性交流,男女同校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我提倡在基础教育阶段‘男女同校不同班’的教育,男孩一个班,女孩一个班,有分有合,因为男女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风格及学习方式的需求都有显著差异,因性施教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当然,因性施教不是简单的男女分班,而需要改革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并需要做科学的实验。
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
杨雄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杨雄对于“因性施教”有独特的看法,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双性化人格”,其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现实生活中,其实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性别教育要特别注意男女生与社会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当今社会追求的男女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的前提下平等发展的,是塑造人格的平等,而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因性施教”需配套课程设置
李酉亭 上师大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所长
“因性施教”的成果,不应根据高考成绩的好坏来评定。“虽在高考这个评价制度下成果并不一定显著,但既然决定采用‘因性施教’,就该注重培养男生学业外的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包括:绅士风度、个人教养、挫折承受度、口头雄辩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产生的效果需要对男子实验班的60余名男生进行一个长期的观察以及记录。”
国外不少实施“因性施教”的一等学府都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不仅不存在社交能力的缺失,并且还充满男子气概。“实验班的考试评价,可以借鉴国外使用等级评定制度。”等级制度虽然放宽了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切记,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一定智商低。”同时注重课程的融合,“不要让两个实验班学生,游离在整个年级或者整个学校之外。”
女校不是传说中的修女班
王桦 上海市市三女中初三(3)班 万鸿嘉家长
当时让女儿选择考市三,主要因为这是一所百年女校,重点中学,当然也有点是为了孩子的青春期安全的考虑。进校四年,我觉得学校很注重学生修养的培养,经常进行礼仪知识宣讲;课程的设置上也很有特色,作为女校他们有着更适合女生的课程,比如《生活的智慧》、《DRAMA》、《模拟社会组织》等“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女中绝不像外面传说中的像修女一般,不与外界男生交流,“他们时常去外校搞活动,对这方面的交往能力我一点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