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4月24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男校,女校……

    文l 计青牧    摄影l  丁嘉    制图l  龚凌

    于我而言 

    忽然忘了那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忘了斑驳的校舍 

    忘了足迹曾经到过哪里 

    忘了操场上、窗口边一张张青春的容颜 

    忘了教室角落里的臭球鞋

    但,有些记忆是不会被忘记的 

    就是

    在那个古老而沐浴着阳光的夏日 

    你我在校园里的开始

    前不久和一位朋友聊天,没想到这位假小子型的女人在美利坚做起了男校老师,据说还颇受欢迎。我对男校充满了好奇。有一次她在给高年级上General Study课时,不知为何谈起爱情这个话题,她顺便问了个小问题,“Do you believe in true love or soul mate or pure love?”学生们嗤之以鼻,“Never! That's disgusting! We do not believe in love!”眼前的学生长得活似偶像剧的主角们,但很不幸,他们不信这一套,抑或装作不相信。

    在男校中,这是群什么样的孩子?朋友说,由于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念男校的关系,每个细胞里,每个神经元里,都充斥着青春的荷尔蒙,无论什么话题,经他们绕来绕去,总能绕到敏感话题,然后眼睛里闪烁着狡黠,脸上一抹暧昧的笑容,盯着你,看你怎么回应,他们很喜欢这一套,每每乐此不疲。不过,据她观察,他们八成是故意在逞强,装做很酷,装作对爱情不在乎,其实他们内心对爱情充满了希冀。

    其实,男校,女校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19世纪以前,西方各国实行的几乎都是单性别教育。比如说,英国的传统中学都是男女分校的,也成就了经典如伊顿公学这样的名校。直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男女合校的教育方式得到认同,大多数学校才渐渐改为男女合校的方式。

    相比西方,中国的男校女校数量较少。185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琼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礼拜堂后设立一座女校,命名为文纪。刚开始,文纪只有8名学生,其课程也相对单一,上午学浅易的《圣经》和《四书》,其余时间学习纺织、缝纫、烹调、园艺等。10年后,另一名传教士——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格兰德女士,为纪念故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设立一座女校,并以其夫“俾

    文”命名。这里的女学生们除了学习圣经、国文、算术以外,还学习缝纫、刺绣。之后,两校合并成立圣玛利亚女中,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都出自这所学校,如张爱玲、俞庆棠等。学校完全按照美国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课外,还有家政训练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传授西方上层社会的礼仪、社交知识。一年学费一般学生是84元,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专学西文的一年学费是168元,其他伙食、杂费尚且不包括在内。这样高的费用,普通人家显然是难以支持的。当时,圣玛利亚女中已经成为上海第二所贵族教会女校。 

    而排名第一的贵族学校当数中西女中,著名女作家程乃珊的母亲潘佐君是中西女中1940级的毕业生。据程乃珊回忆,当时母亲就读中西的花费,最大的是在校园为同学开生日party,请你去,要准备礼物和行头(衣服),礼物不能普通,衣服又不可以重复,你往我来,每次回家过周末都有party,这笔开销很厉害。还有万圣节、圣诞节、演戏化装party,都要自己掏腰包的。另外,早在上世纪十年代起,中西已在初中开设优生课,并提出“一个不算少,两个正正好,三个可以了,四个太多了”的理论;还有家政课,这里所谓的家政课并非是做家务这点范畴,而是给你看纪录片,向女生介绍各种世界品牌的生产过程,如化妆品香水唇膏的生产过程,英国某品牌瓷器的历史及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品位开拓眼界。现在看来有商业行为广告植入之嫌,但是就当时而言,还属进步,以至于当时中西女生办嫁妆乃至后来成家,买什么需什么品牌,她们心中一本账。

    程乃珊的父亲则毕业于著名的清心男中(现上海市南中学),也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一所男校。据说,当时校方对学生仪表有严格规定,如皮鞋跟不能踩踏,天天要擦干净,校服的风纪扣一定要扣上,被褥也必须像军营里那样叠得有棱有角,教官会用一角硬币往床铺上一扔,如能弹跳起来就OK,如陷入床铺就不及格。这看似吹毛求疵,但却培养了学生凡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习惯。

    在清心男中的对面就是清心女中,1953年,清心女中更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男女兼收,遂改为上海市第八中学。历史循环就是那么有趣,在经历了40余年后,上海市第八中学开始招收男子实验班。消息一出,悲观的人立马否定,乐观的人立马吹捧,我们很难去判断,他是否会像过去男校一样成功,但是我们可以判断这样的尝试,未尝不是种进步,因性施教,教育的多元化,弥补当前社会中性别教育层面的缺失。当然对学校自身来讲,也需要在运行当中不断地调试修正,借鉴多元的办学经验,使其更加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其实就算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地上走的人多了,便会成了路;鲁迅先生也同样说过,如果走了歧路,那么也不必自艾自怨,回头再找新路便是了。敢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新知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话题
   第A11版:观察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人物
   第A15版:品牌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风尚
   第B09版:风尚
   第B10版:知味
   第B11版:品牌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美颜
   第B15版:IN用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星座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健康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男校,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