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青年视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焦点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2年10月24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吐为快
搞好心理教育何需“情报员”

    闵汝明 绘

    □丁烨

    在每个班级安排两名小朋友专门搜集同学的各种“反常行为”,注意观察同学的情绪变化,类似早恋、精神恍惚甚至逃学、家庭不和睦等等情况都是这两名小朋友关注的重点。这是深圳市南山区某小学最近在开展的一项心理互助活动。由同学来收集“基层情报”,以不具名的方式告知给心理老师,再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疏导。(据南方新闻网)

    这则小小“情报员”的新闻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特务教育”这个触目惊心的字眼再一次在网络上流传。昨天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小学负责人表示该新闻系媒体误读,“学校并没有安排‘小情报员’打小报告”,且该活动内容是以“同学们之间互相倾诉的形式开展”。

    然而,人们不难发现,无论“小情报员”是不是打了小报告,“小情报员”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试想一下,10岁左右纯真无邪的孩子,每天除了学习和玩耍,还要眼神犀利、带着“任务”般地观察身边的同学,无论他们是否需要以“小报告”的方式向老师汇报情况,这都是一种十分可悲的教育。退一步说,即使“小小情报员”发现了同学的异样,以这样的年龄与认知,他们是否能做到校方期许的“互相倾诉”,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笔者有两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心。其一,观察班级孩子的各种动态及心理异常,本是老师们应当承担的工作,如今却把这项艰巨的任务摊派了一部分给小学生,是什么初衷?其二,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封闭自己,不肯倾吐真相,老师都未必能做到的“倾诉”以缓解心理疙瘩,又如何能在尚未成年的孩子们之间轻易达到?  

    撇开深圳这所小学的“小小情报员”,我们教育中的此类鼓励同学间互相揭发的事件屡见不鲜。早些年,老师鼓励班干部收集差生的劣迹做汇报,近年,又有媒体报道老师鼓励学生用小纸条的匿名方式揭发同学间的异常动态。此类鼓励“告密”的教育方式令人毛骨悚然,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由此引发的悲剧,令人不甚唏嘘。这是将人性中最“恶”的东西放大,并以“教育”这样崇高的形式来推行,它既不能达到主导者想要的效果,更极易在纯真的心灵上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关心自己的同学需要偷偷摸摸,因为这是见不得人的。很难想象,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能真正地爱自己的同胞,在他们的心中,正常的同胞之爱已异化成老师的指令。这种可怕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坚决抵制,更需要教育部门用行政手段予以剔除。

    当跳楼、自杀等行为不断成为校园新闻的头条,心理问题已然成为许多学校关注的重点,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心理教育的本质是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思考力,能够独立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而它的大原则正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隐私,尊重学生的心声与选择,加上爱心与耐心,不需要“情报员”,也能将工作做好。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24小时
   第A06版:事件
   第A07版:事件
   第A08版:时事
   第A09版:时事
   第A13版:证券·荐股
   第A14版:财经·动态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微关注
   第B05版:微关注
   第B06版:微生活·社区
   第B07版:微生活·百态
   第B08版:微生活·城事
   第B09版:青女郎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互动·新知
   第B12版:文娱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体育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被慰问”该讨说法
提拔官员怎能仅靠“以德服人”?
搞好心理教育何需“情报员”
“微博不接受举报”为何叫人失望
让“孝”的力量传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