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语文高级教师 程立海
建构知识网络是最后一轮复习必须做的“功课”。因为,高考语文除了测试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以外,还关涉到初中的一些篇目和知识点,因而,面广量大,知识范围庞杂,针对这一事实,考生要通过建构知识网络,将高考必考的各类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网络共同体。这样,复习起来就会眉目清晰,条理分明。
●绝对不要放过课本
现代文:
有的考生会片面、错误地认为,高考现代文不考课本上的篇目,因而就没有必要复习。殊不知,尽管高考现代文不直接从课本上选取原文,但常常是将课外与课内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考查的。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将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这一趋势今后只会加强——毕竟,课本才是考试的根本。
这就告诉考生,课内知识务必要高度关注,否则,就无法解答高考试题。如2009年高考的第12题: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很显然,本题旨在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相关的知识就是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获取的。另外,还有一些字、词注音、释义与文化、文学常识等的考查,同样与课本密切相关。
因此,在最后几天的复习中,考生应该将高中六册书中传统的、典范的名家名作的主要内容、写作特色如电影镜头一样进行重点“重温”与“回放”,以便有备无患。
古诗文:
除了8空、6分的默写大多出自初高中课本,务求尽可能掌握以外,就是高考中的两篇课外文言文,包括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问题的设置等,也都无不与课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如2010年的第16题: “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考生要正确答好本题,就得对沪教版第一册第18课《诗二首》了然于胸,课文就选自《饮酒》组诗,选了“其五”,是诗人归隐之初写的作品。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比如2011年第25题: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解答本题,同样要求考生对课本《种树郭橐驼传》的写作手法有很好的掌握,并融会贯通,灵活迁移相关知识到考题的回答上。
再如2010年的第25题: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有关从句式的角度对句子加以赏析的知识,在初高中课文中都有讲述,如《陈情表》练习2: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谏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请分别加以整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只要考生对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了,做类似的题目当然就能得心应手。
现代文与古诗文的“联姻”:
即在现代文中考查课文中的古诗句,或在文言文中检测现代文的有关知识,将现代文与文言文交叉起来考查。如2011年的第12题: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这就是在现代文中考查沪教版高一第一册课本中第15课《蒹葭》中的内容。
●注重兼收并蓄
我们主张最后一轮复习中应该紧紧抓住课本不放,并非排斥适当地阅读和借鉴有关的名篇佳作,相反,应该兼收并蓄,在复习好课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应把视野打开,比如,在最近整理“过滤”现代文、文言文试卷的时候,一旦发现和感觉到文本在语言、结构、形式、内容、事例等方面比较“新鲜”,就注意摘录或用点时间及时地消化、理解,做到“入心入脑”,以便自己在写作中使用;或是遇到与课本关联的典范题型,也要弄通弄懂,并写在“好题本”上,以求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做好几项“功课”
在牢牢抓好课本知识、建构完备知识网络的前提下,考生还应在最后几天做好另外几项“功课”。
制定计划: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复习有序。没有计划,复习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无序境地,这是应考之大忌。
扩大见闻:可以是每天浏览20分钟左右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的新闻版和时评栏,从中了解当天发生的重大新闻,学习时评专家对要闻、要事的看法与写法;可以每天从《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精品刊物上读一到两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为高考的阅读与写作提供帮助;也可以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与“新闻联播”或地方台的新闻、案例、访谈等节目,既可以为高考写作提供真实、新颖的素材,也不失为一种放松。
勤于练笔:每天写200字左右的随笔、随感,养成良好的写作、随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