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曹雨轩 “昏黄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弗罗斯特巧妙地捕捉到了人们面对选择时的困境,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是眼前这条还是那人迹罕见的幽径呢? 任何回答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为每一个简单选择背后都是复杂的判断机制在运作。而正如长度需要衡量、质量需要称算……物质的世界因为统一了度量衡,而得以较精确地描绘万物的形态。认可度就是其一。 认可度即认为事物值得肯定的程度,将评判者与事物置于一个较平等的位置,针对事物主要特点而评判。更客观,也更具体简要。因而人们常用认可度,评价事物。 认可度是广泛的,它既可度量事物,也可反映人的认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看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闲适旷达如孟山人也曾望洞庭、借诗句委婉表达得伯乐赏识之情。然而不必惊讶,早年志于求仕与寄情山水田园并不相矛盾。入世也好,出世也罢,都是孟浩然内心追求被认可、寻求自我价值的表现。 认可度也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它建立在认识上,自然基于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对于,怎样体现理解“愁苦”的行为:少年人登高吟赋,而历经风霜的垂暮之人则欲说还休。 对于认可度,前提是人们对事物拥有自己的认识判断,而不是一味接纳他人的认可度。否则这与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有何区别?甚至更糟糕,因为认可度已是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了多次加工,其间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无可避免地剪切,扭曲了事物。而在这种不完全甚至错误的评判下,人们又如何按图索骥,认识世界呢?这不就是自己走进柏拉图所指出的那黑暗的洞穴吗?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时代,我们更应把握这种优势,高效识别信息。而在极简主义的启发下,我们提问一定需要认可度吗?或许不一定。事物存在必有其一定价值,为何一定要他人的认可呢?对于常人不认可的大树——樗树,庄子提出不必为其愁苦,“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在虚无之地,人们可以在树荫下逍遥自乐。 事物之所以需要认可度,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认可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此我们可以暂存内心困惑,而去努力提升自己。毕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眼界开阔,目光长远之时,会发现曾经沧海桑田,不过是云卷云舒;会多一份“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的释然开怀。 认可度,想说爱你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