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职教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摘得世赛“金牌中的金牌”

曾经的网瘾少年逆袭站上“世界技能的巅峰”

记者 范彦萍

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俊威和谢辉铉组成的双人团队经过四天赛程的激烈比拼夺得工业4.0项目金牌,并一举夺得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这一奖项堪称“金牌中的金牌”。这也是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的首个工业4.0项目冠军。

记者 范彦萍

兴趣是最好的自律神药

世赛中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用于奖励每一届大赛中所有参赛项目中的最高分得主,是世界技能大赛最高级别奖项。因每届比赛只有1个赛项可获此殊荣,被誉为世赛皇冠上的明珠。

“能获得这个大奖真的是太意外了。”刚返沪的谢辉铉和搭档卢俊威告诉记者。对于中国选手来说,此前从未有过出征世赛工业4.0项目的先例,是首次参赛。在决定加入该项目前,他们发现这一项目国内没有“前辈”,也没有拥有国际经验的教练,“可能我们都对新事物有些好奇吧,觉得挺有挑战性的,就选择了它。”

站在领奖台上,不少人认为这对搭档是天才少年、天之骄子。殊不知,儿少时,两人均当过网瘾少年。

从小就酷爱玩游戏的谢辉铉到了初中时有些叛逆,曾经一度除了吃饭睡觉,世界里只有游戏。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成天盯着屏幕。初中毕业后,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选择了计算机网络专业,一门心思将兴趣转移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点上。

从小时候的极其不自律到训练时的严格自律,这个中间发生了什么?回顾一路走来的点滴,谢辉铉将秘诀归为兴趣,“到了技师学院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学习变得主动起来。”

生性有些内敛的卢俊威昔日也是一名网瘾少年,小时候的他拆过电脑,也曾没日没夜地泡在虚拟世界里,直到初中时接触到物理,对电路感兴趣的他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昔日网瘾少年到如今站上“世界技能的巅峰”,两人的感叹出奇地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自律神药。”

从频频争论到携手世赛夺冠

工业4.0项目是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双人赛项之一,在长达三年的训练中,这对性格迥异的老搭档起初不断争论,最后才达到了配合无间。

谢辉铉告诉记者,工业4.0项目考核点囊括了机电一体化、安装、编程、网络安全、数据可视化、数字孪生等等。两人经常为了数据交付的形式发生争论。最后各退一步,达到方案的平衡。

这个比赛项目对于教练葛根波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除了在基地上实训外,他们还走出了校门,走进了智慧工厂。

暑假期间,两位选手除了回家探亲几天,几乎都在弹丸之地的模拟工位上保持备赛节奏。葛教练精心梳理大赛要点,前期着力为两位选手打牢知识技能基础、梳理技术技能链条和精炼技术技能模块;临近比赛则注重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一点点的磨合,一处处的修改,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的提升,点点滴滴构成了参赛前的经验,为他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参赛前,两人已经到了配合默契的境界。

比赛时在智能相机模块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该模块要求选手将智能相机安装到指定位置,做好通信,再去训练相机拍照识别物件是塑料还是金属。

采集数据的第一二天工位上并没有太阳,第三天太阳出来了,刚好照到两人所在的工位上,对智能相机的识别结果产生了影响。如果要打上光感这个补丁,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经过一番讨论,两人综合判断,到比赛后半程,太阳光会照到赛场其他地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光照仍在的两个小时期间,两人就专注于其他工作。

“太阳光照对我们来说属于突发状况,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好,当时可能就崩溃了,幸好平时我们有心理老师做培训辅导。我们俩也都比较理智,碰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解决方案。”卢俊威回忆说。

回归老师身份做好转型准备

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项目,工业4.0项目是将数字智能技术集成到工业的制造和生产过程当中,运用于生产和决策。简而言之,就是用智能化的工厂,生产个性化的产品。

谢辉铉告诉记者,智能化工厂是大势所趋,2022年的特别赛中考核点甚至还涉及了AR(增强现实),“比如日常工程师在维护设备时,如果某个传感器坏了,就需要去找手册,了解不同型号传感器的特性。但通过智能维护,在平板端就能直接识别传感器的介绍。平板上通过虚拟按钮,能显示传感器的‘预期寿命’和其‘简介’,不用劳烦工程师再到官网上搜索。”

回国后,对于未来将何去何从,两人几乎心照不宣地都选择了回归教学工作。

“虽说到学校后是教师身份,但其实这三年来我们一直专注于训练。接下来将回归老师的身份。”谢辉铉表示。

自己比赛和教别人比赛是两码事,当意识到角色转换的难度时,两人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从法国带回国不少比赛相关资料,便于未来给学生做分享。熟悉题目和比赛流程等。

“根据我们的实战经验,世赛不仅仅是考核选手的技术水平,也涉及体力、心态等各方面的较量。”卢俊威以自己为例,“在训练期间,我们每天都要接受一个小时的定制化体能训练。根据比赛项目不同体能训练的内容也不同。此外,我信奉的是教学相长,选手和教练沟通很重要。我希望自己未来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练。”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