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宝中学 高三 陈思雨 指导老师:党秋尘 陌生与熟悉,这两个命题似乎是人们认识之路上永恒的话题。我认为,熟悉更阻碍人们认识事物,但不论陌生还是熟悉,真正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归根结底还是人主观的认知视角与方式。 “陌生”是一种一无所知的状态,陌生的事物就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人们认识之后写下自己的看法,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来肆意涂鸦;反之,“熟悉”则是较为深刻的认识,熟悉的事物像一幅已完成的画卷,虽内容已经明晰,但不乏仍有许多深意等着我们细细品味。 陌生可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推动人们去认识和发掘,而熟悉仿佛已揭开神秘的面纱,自然就缺乏了一些吸引与魅力,使人们的认识水平停滞。工业革命时期第一辆被看作怪物的蒸汽火车在人们的恐惧、接受到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升级改良,人们对于先进技术、机器的认识也日益深刻;新航路时期各种陌生的物种加深了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如今来自美洲的马铃薯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日常菜肴。可见,正是新兴事物的不断出现所带来的陌生感激发了人们的兴趣,提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 “已知有涯,而未知无涯”,熟悉的事物总是有限的,而那些无尽的“陌生”正一点一点扩大人们的认知半径,让人们走出封闭的认知模式,不再囿于周围的方寸天地。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北海公园观察,最终绘制出了物候现象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熟悉”不免有着先入为主的刻板认识的色彩,它容易使人们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角度,因而更加阻碍了人们全面认识事物。 但是,熟悉与陌生又并非绝对矛盾与对立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牛顿因一颗从树上掉落的苹果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深入研究,进行田野调查,丰富了我国的社会学理论。这些是否又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其实阻碍我们认识事物的,是我们对于“陌生”与“熟悉”的定义,是我们的认知方式与角度呢?事物总具有多面性,或许当我们转换角度,摘掉固有认识的有色眼镜,那些熟悉的事物又成为了陌生的事物。 不妨让我们主动地探索陌生,同时加深对熟悉的认识,进而更加多元地认识事物;适时适当地改变认知方式,灵活地将陌生与熟悉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