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杨浦区的大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宣传志愿者代表汇聚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以现场会的形式,共同研讨学校思政课建设和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来自复旦大学和杨浦区的大中小学的师生聆听了一堂以“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大中小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体悟总书记回信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现场,杨浦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揭牌,杨浦区学生“星火相传”志愿服务队成立。 记者 刘昕璐 大中学校共筑新课堂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从集体朗诵开始了这堂别具一格的思政课,复旦大学的大学生通过对内容的理解用低沉的语气来诵读,杨浦高级中学的高中生则用高亢洪亮的声音来演绎。真理的力量可以通过声音传递,感悟味道之“甜”,信仰的力量跨越了语言、民族和信仰。在现场教学展示上,由复旦大学副教授宋道雷和杨浦高级中学教师朱忠壹共同带来一堂《共产党宣言》思政课,多角度品味真理的“甜”,探索思政课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一体化实践。 国家教学名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在点评中重温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经历,强调了其坚定的信仰。他指出,好的思政课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自己信,还要感染他人,“未来,我们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生可能是感情上感到激动,大学生是理论上的思考,研究生则应该有学理上的推进和创新。” 学生志愿服务队“星火相传” 现场师生共同见证了“杨浦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揭牌和杨浦区学生“星火相传”志愿服务队的成立。 学生实践基地是学生课堂与社会课堂衔接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陆婷婷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队队员分享了在志愿服务中讲述陈望道老校长的故事,在不断学习中传播和践行“宣言精神”的经历和感悟。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钱威丞从杨浦区副区长王浩手中接过杨浦区学生“星火相传”志愿服务队队旗,又将队旗郑重地传递给中学生代表,并寄语他们:“永远心存理想,永远热血滚烫。加油杨浦少年!”从大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小学生,队旗在传递,学子们不断探索创新、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念也在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