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荐读:画笔下的旧京风情

【文/林颐】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作者: 谢小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合院。听着就亲切。

小时候,我家住的就是四合院。 天还蒙蒙亮。刷牙、打水、生火、煮炊,各种悦耳和不悦耳的杂声,同一个时刻,此消彼长地响了起来。紧接着,食物的香气、油烟的味儿,从厨房钻了出来,四处蔓延,有调皮的娃儿溜进厨房,伸手从盘子里捉一点吃食,妈妈斥骂着作势去打。因为是好几户人家杂居,难免有磕磕碰碰、口角纷争。但凡遇上了事儿,最热心帮忙的,也是隔壁家的李大妈、赵大哥们。平日里,你借个小葱,她要个线卷,更是经常。

这样的记忆,很多人都拥有。不过,四合院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大家未必能形容周全。

有本书,叫《四合院里的小时候》,里面说道:“四合院,顾名思义,‘四’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就是合拢、围合,‘院’就是庭院。四个方向的房屋把一个庭院围合在中间。”这个解释,是不是又简单又清楚?该书作者谢小振是一位景观建筑师、插画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遍布大江南北,尤以北京最为典型。因此,《四合院里的小时候》就扣着“北京四合院”来讲解。作为图文并茂的通识普及读物,并不求深入,而是在轮廓描摹中尽量说明白,就达到目的了。

全书文字内容不多,作者以简单浅显的语言,简介四合院的建筑特征。先从四合院的概况开始讲起,然后说明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及其院落构造,接着是各部分的构造(大门、影壁、垂花门、游廊、耳房、庭院、厢房、后罩房等),再接着介绍涉及的一些艺术形式(门簪、石狮子、墙雕等),最后三言两语闲叙四合院的日常生活。家长住着正房,两厢住着小辈,其他房间作其他用途或给仆佣居住,垂花门可以把全院分成前后两院,隔绝外人进入后院。四合院的这种格局,讲究秩序,特别适合家族群居,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密切配合。

这部作品最好之处,在于它的配图。多幅全彩手绘大图,全部出自谢小振之手。

标题点明“小时候”,大部分人物是小孩儿,举着冰糖葫芦的、等着烤红薯的、仰头抓夏蝉的、乖巧蹲坐门前台阶的、疯跑着放风筝的、围着斗蛐蛐的、 成群拉帮堆雪人的……看不清他们的五官,然而眉眼无一不带笑,周身无一不惬意。他们戴着围巾儿、穿着花褂儿、梳着小辫儿,大人们穿着长袍,脚边蹲着大狸花猫,头上顶着老石榴树,树荫下摆一副棋盘,可不正是小时候的、从前的从前的好风景吗?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