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的论著很多,连玲玲的《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空间。主要谈论百货公司的出现、建造格局与相关设施,涉及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第二部分:消费观念。主要谈论百货公司用以形塑现代消费观念的手段——广告、公司志等,以及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的微妙处境。两部分统领于“消费”,各自侧重有形与无形,时有交叉。 近代上海自1843年《南京条约》之后正式开埠,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与国际商业文化最重要的接轨之地。上海百货公司的出现,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说起上海老百货,一般人言必称“四大公司”,即由旅澳华侨所设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连玲玲指出,“四大”并非上海百货业的全貌。“四大”经营者都是华侨实非偶然,百货业之兴起的前提就是全球化。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世界各国掀起的一波都市改造运动,为百货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百货公司以“薄利多销”为经营法则,以销售多元化的商品为目的,为此必须扩大门面,于是巨型建筑就成其重要特征。因此百货公司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与该城市或国家商业文化的发展。福利、惠罗定点南京路、四川路口,“四大”随之跟上,遂使该区域成为热闹的“十里洋场”。 百货公司因其经营特点,必须降低地皮成本,营造高层建筑;因其视觉展示需要,必须打造面向街面、吸引路人的特色橱窗;因其竞销策略,必须设立“一元场”等廉价部门,并有剧场、舞场、游乐场等附属设施。因此,百货公司成了老上海的地标,也是承载市民消费欲望的空间。 这也决定了百货公司在传播消费观念之时所采取的方式。连玲玲从“广告”与“公司志”入手,以几个经典广告案例,分析了广告操作流程及其传达的文化观念。广告要创造需求,所含信息不仅要表述商品的物质属性,还要呼应当下的社会价值与人群心态。新文化运动、恋爱自由、男女平等、民主科学、宣传国货等流行概念,纷纷被包裹在广告之中,而百货公司终需以盈利为终极目标的性质,必然使其呈现吊诡混杂的景象。“公司志”除了以上特征,相较广告,知识化程度更高,以《永安月刊》为样本分析,公司志的文章很多都是权威专家的专业主题指南。 连玲玲研究领域为妇女史与城市文化史。连玲玲自述,《打造消费天堂》的标题,化用了左拉经典小说《仕女天堂》。可见她希望为两个领域搭建联系。老上海百货公司女职员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建构过程,较之普通的职业妇女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方面,她们作为物化的“消费品”的组成部分,被贴上了“百货女郎”“面包西施”等标签,容易被污名化;另一方面凸显了当时劳动市场仍然由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状况,重新定义性别角色构成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内容。连玲玲强调,女店员希望公众从技术角度去评价她们的工作的“去性别化”愿望。 可以说,上海老百货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同时,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也塑造了百货公司这类现代企业及其企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