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书评:一曲深沉的加泰罗尼亚之歌

【文/林颐】

    《白鸟之歌》

    作者:[西] 巴勃罗·卡萨尔斯 [美] 艾伯特·E.卡恩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白鸟之歌》是一首古老的加泰罗尼亚民歌。它原先是一首圣诞歌曲,后来变得广为人知——被视为西班牙难民的思乡之曲。

《白鸟之歌》也是巴勃罗·卡萨尔斯(1876—1973)成名后每场演奏会或音乐会的压轴曲目。这位西班牙大提琴家以此寄托自己对故乡深沉的思念。

《白鸟之歌》还是美国作家艾伯特·E.卡恩撰写的巴勃罗·卡萨尔斯传记,一个确切的、高度凝练的书名。 这部传记成型于卡萨尔斯94岁高龄时,大师定居波多黎各,打算整理自己的人生。卡恩受命把长期积累的访谈改编成了第一人称口述的传记。作品文字朴实,情感真诚。卡萨尔斯的经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的命运紧紧交织。

欧洲局势动荡,西班牙尤其坎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班牙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王权统治被推翻,第二共和国无力掌控时局,最终导致了1936年7月至1939年4月的大规模内战。

奔赴西班牙战场的海明威,后来写了《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奥威尔在1938年写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纽约时报》的战地记者马修斯后来写了一部回忆录,名叫《半个西班牙死了》。书名取自西班牙时事评论家拉腊的名言:“这里埋葬着半个西班牙,她死在另外那半个西班牙手里。”

这些是题外话,与《白鸟之歌》貌似无关,当我阅读《白鸟之歌》时,它们自然而然地纷纷涌现,让我不能不提起。这些人,这些作品,此时此刻,与卡萨尔斯混为一体。有一种情感,跨越时空、跨越国界,那就是,对西班牙的爱,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向往。

加泰罗尼亚还有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我们熟悉的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的画作里经常出现白鸽,当他离开故土,在欧洲游荡之时,他为他的同胞们祈福,为他们蒙受的苦难感到悲伤。在陵谷变迁的年代,西班牙艺术家们自觉地投入政治,时刻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正是这样的情境,让鸽子象征了和平,《白鸟之歌》也从圣诞歌曲变成了思乡之曲。

卡萨尔斯成长在加泰罗尼亚的田园乡野,从小就被音乐环绕,天赋突出。起初是钢琴、管风琴,11岁时第一次听到大提琴演奏,就此被俘虏。14岁时,他在巴塞罗那的一家老音乐书店里发现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卡萨尔斯的版本至今被公认为最具感染力、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这一成就来自他对巴赫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音乐精髓的发掘以及全身心的投入。

纷飞的战火让无数西班牙人流离失所,在巴黎,在伦敦,在圣彼得堡,在波多黎各,在走过的每一处地方,卡萨尔斯心心念念着自己的祖国。很多年后,面对卡恩,老人滔滔讲述往昔的故事,动情描述西班牙人民的苦难。作为音乐家,拥有的武器只有大提琴和指挥棒,那么,就把他的武器运用到极致吧。音乐取得声名之时,他不断向世界发声,呼吁对西班牙难民的关注。卡萨尔斯的努力得到肯定,1958年他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6月,卡萨尔斯到访英国,他说了以下这段话:“你们现在听见的是我们那首古老的旋律《白鸟之歌》,我希望这能够表达我们对加泰罗尼亚的爱。这份情感让我们以身为她的子民为荣,并且将我们紧紧相系,如今这份情感让我们一起合作,并结为兄弟团结在一个信念之下,为了和平的明日,那时加泰罗尼亚会重新成为加泰罗尼亚。”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音乐家的人格,一段永恒的旋律,声声不息……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