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共享的听觉世界很容易就打败了外部的、共有的、无意义的视觉世界。 在她之前,他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痛恨噪音的女生,但这确实是他爱上她的唯一理由。 如果能控制自己听到的内容,人类大概会更幸福吧。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老人家耳背,电视机开得震天响;老人家眼花,并不在意播放的是广告还是新闻;老人家空虚,不允许他关掉电视,怕忍不住家中的冷清。他小时候并不知道爷爷奶奶等待儿子的心情,远比他等待父亲的心情要焦急,也更隐忍。他几乎不记得父亲的模样。母亲生下他就移民了,跟着另一个男人,所以他连见都没见过。相比于疏远、冷清、寂寞,噪音才是这个家最不能忽视的重点。 他后来进城读大学,买了耳机,才发现一个人的世界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这世上有那么多音乐,那么多安静,足以抵挡太平洋的狂躁,或大西洋的寂寞。他成了那种日日夜夜都戴耳机的年轻人。因而,也很少和别人说话,大多数人都很吵,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会用他听不懂的方言吵来吵去,闹来闹去,噪音是他们交际的主要方式。 遇到她,是因为分享彼此的歌单,加了Q,之后加了微信。她听他做的歌单,他听她在唱吧里的歌。之后,他听她用语音撒娇,她听他用语音道早安和晚安。就像一直只给一个人打电话,全世界别的声音就会自动消退,从噪音退化成无伤大雅的背景音。他开始明白,如果你觉得噪音很响,只是因为没有听到属于你的声音。 所谓的共同语言,也可以是对安静的共同向往。不看,只需要闭起眼睛。但不听,需要刻意的选择,需要精心的伪饰。 他们在一起之后,家中没有会发出夸张叫嚷声的广告的电视机,没有会自动狂叫的宠物,他们布置了完整的音效系统,包括厨房和洗手间里。他们出门时都会戴好自己的耳机,甚至在同一秒按下播放键,制造同时在听同一首音乐的假象,无论两人隔着多远——地铁上的三十厘米,或地理上的三千公里。他们不会选择喧闹的有名餐厅,而爱上了一起下厨。 她说,很难想象自己家中有另一个人用难听的声音讲述难听的话题,那比孤独还难受。 他也说,很难想象自己的另一半在听自己认定的难听的音乐,甚而响彻家中,那比外界的噪音更让人无处可逃。 别的恋人说出“听你的”,可能意味着:我听从你,我同意你,或是,我无所谓。但对他们来说,“听你的”只是意味着由你选择听觉的世界,并与我共享。这是两人世界的唯一正解。这种亲密,别人甚至用看的,都看不出来,俨如最秘密的一种亲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