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荐读:艺术,须与蛮荒生活接壤

【文/蟠龙海 图/资料】

    《信天而游》

    作者:廖哲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地理特征来说,黄土高坡堪称最具中国特色的区域,有那崇尚自由,浑身都是蛮荒之力的民歌——信天游。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在信天游里起兴作比。

《信天而游》一书就继承了这种随性的、狂野的、生活气息浓郁的风格。一个台湾女孩,只身前往陕北黄土高原的农村写生画画,她住在老乡家,并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窑洞是她的画室,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是她的画布,村民是她的模特儿,近两百幅画作,原汁原味地传递出黄土高原上的感动,更是她向生活交换的礼物和盛大回馈。所以,这三年以来,她开启了一条从零开始的绘画创作之路——小小的画框,圈进去的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友谊、简单、快乐、淳朴、乐观、爱情……

更令人惊讶的是,廖哲琳文字中的那股劲儿,如黄土高原上的“憨傻粗野、生猛带劲”的婆姨一样犀利泼辣,不煽情,不弄虚,有股子蓬勃的野气。寥寥数语,便可见她的豪放。 她用她的笔不仅真实再现了这三年来她的创作经历,更描摹出了生活在她周围的土地、生灵、植物、百姓的百般生态,一个贫穷但不低卑的陕北跃然于纸上和画上。艺术不就是用来还原生活的吗?如果说信天游是人与自然的一套对话渠道,那么,在《信天而游》里,我们可以看到,绘画也成了人与人之间突破时空的圈限、加强勾连的工具。小廖不仅用手中的笔,画下了眼前的沟沟壑壑,还带动起了接待她的老蒋拿起了画笔,稚嫩粗浅地表达一个庄稼老汉眼里的黄土高原。

廖哲琳不仅和当地的村民成了要好的朋友,而且,也在过去和现状、台湾和大陆之间架起了对话的桥梁。三年来,小廖学会了许多农活,或许农技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她的画技。她在异地他乡品尝着艺术和生活泥土一样质朴的芬芳,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引吭高歌,还是落笔成画,都是信天而游,随性之中,徜徉着的是对高远蓝天、自由生命最为珍贵和原始的礼赞!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