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如何讲好“红色露天博物馆”的故事?专家纷纷支招

让红色文化走进年轻人的心

记者 冷梅

    黄浦“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塑造研讨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日前,黄浦“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塑造研讨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来自党史党建、文旅文创、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多位专家齐聚黄浦,深入探讨“红色露天博物馆”的品牌内涵、品牌建设以及传播策略。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文化生态融合

据中共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峰介绍,“红色露天博物馆”就是将众多红色资源、街区景观及文化生态融合呈现,形成具有博物馆特点的展示、阐释、研究、收藏、保护的功能载体。其中“露天”强调超越红色资源本体,将黄浦区域内主要红色遗址、旧址、遗迹都面向大众开放的展示方式。可见、可感、可触,市民游客行走在黄浦的大街小巷,就能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

记者了解到,黄浦区正着力强化“红色露天博物馆”红色印记星罗棋布、主题街区特色鲜明、红色步道串珠成链、“馆员”计划角色赋能、多元共治机制灵活五大品牌特点。后续黄浦区还将继续以城市更新深挖底色、“馆”际联动放大影响、文创开发彰显活力、党史教育资政育人四大方面为工作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形象塑造。

研讨会现场,“红色露天博物馆馆员”计划正式发布。未来,黄浦区将面向社会遴选党史研究人员、有志于传播红色文化的热心人士、致力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共同研究、阐释、传播黄浦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露天博物馆”的故事。

守正红色基因

主题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塑造与发展,从不同角度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周峥结合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实践经验为推进红色露天博物馆建设提出路径参考,“打破博物馆隐形的‘围墙’,让博物馆的藏品利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推动红色资源融合共享,实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色。”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何建华从城市与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文旅融合发展“黄浦红”。他提到,应当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和品质,以“红色传承”为主旋律,以“创新融合”为主路径,以“文旅兴城”为主抓手,形成“红色教育常学常新、红色精神发扬光大、红色文化体验丰富、红色旅游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

张炳城是位80后的短视频创业者。他从深度黏合青年人的文化诉求出发,针对“如何使更多年轻人走进‘红色露天博物馆’”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认为,可以通过开发互动体验、加入跨界元素、推出文创产品等系列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红色露天博物馆”,探源溯流、展望未来。

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塑造“黄浦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塑造展开热烈讨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提到,将“红色露天博物馆”打造成为中共党史学习宣传研究品牌的过程中要坚持突出其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和重要贡献。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讨论,他强调可以通过协调好区域与整体、露与隐、静与动、传与引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做好“红色露天博物馆”的品牌塑造与传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超、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峰、黄浦文旅集团总经理夏锋、上海市黄浦最上海形象推广中心理事长张捷娜,分别从大思政课建设、文旅文创发展、红色旅游路线开发等角度发表真知灼见。

会上,“AI映初心·走进红色露天博物馆”首届上海大学生融媒体创意作品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从即日起至7月底面向全市大学生征集展现“红色露天博物馆”的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档案文献等相关内容的融媒体创意作品,最终将在9月评选出获奖作品。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