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年初,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的一份关于童食健康的提案荣获了2023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再一次为童食健康发声。建议在基础教育中设置食育课程,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郁瑞芬介绍说,食育即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包括食品安全教育、营养卫生教育等。但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郁瑞芬却发现,家庭食育知识缺乏,家庭食育大多依据生活经验,家长常因缺乏科学膳食知识,导致婴幼儿喂养不当、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同时珍惜食物、进食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开展较少。 她还发现,社会在食育指导方面有所偏弱。她拿出一组数据:2023年,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约为22.7%,损耗浪费的食物量可满足1.9亿人一年的营养需求。公益讲座、电视栏目和自媒体是目前社会“食育”的主要传播平台,但大都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指导性,传播渗透不广不深,同时缺少与粮食安全、大食物观等“三农”精神和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 不仅如此,郁瑞芬还认为,学校食育体系空白。少儿时期的饮食习惯将影响终身,自2021年起,我国农村6岁以下超重肥胖儿童比例已超过城市,城乡之间在家庭和社会层面的食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学校扛起食育工作主阵地的责任。但我国基础教育的职责任务和评价体系中未包含食育内容,大部分幼儿园、中小学也无食育课程设置,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研发和专职教师。 民以食为天,郁瑞芬认为,食育担负着促进全民健康、树立节俭风尚、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等重要职责。校园食育指向少儿健康,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基石,推进校园食育,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势在必行。 为此,她建议在基础教育中设置食育课程,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食育要纳入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从娃娃抓起。建议强化制度保障。明确幼儿园、中小学食育的主体责任,将食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设计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