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0字写到3000字,最终减到1500字……在五易其稿后,姚卓匀还是决定暂缓提交这份代表建议。这是她去年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的最终决定。对姚卓匀来说,这并不是放弃和自我否决,而是希望继续深入调研,拿出更有操作性的对策再予以建言。本报去年报道《一份“未完待续”的代表建议背后》如今有了后续——时隔一年,这份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经过精心打磨,已经打印在了A4纸上,被带往北京会场。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用足用好现有资源和手段,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这是姚卓匀此前那份没有提交建议稿的题目。她曾经在中学当过老师、政教主任和副校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她长期关心关注的话题。在她看来,关注教育领域,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她更可以将基层倾听到的声音和民意带上两会,寻求更有效的办法。 青少年心理问题目前呈现“低龄化、规模化、持久化、严重化”的趋势。“提升学校心理辅导的有效性;提升全员导师制的有效性;提升家校互动的有效性;提升医教结合的有效性;提升社会协同的有效性”,这五点是当初那份未完成建议里提出的“五大提升”方向。 不够完善的建议没提交,就像一块石头一直压在心头。去年一回到上海,新一轮的调研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姚卓匀说,很多朋友都表达了参与调研的意愿,其中一位朋友的孩子正在经历“情绪风暴”,因此,这位焦虑的母亲对这个话题也感同身受,有很多困惑和思考想要诉说。 医生、教师、家长、学生,很多人都成了姚卓匀请教的对象。她“抓住”一个个人,随时随地就能开启“调研模式”。在汇总和梳理多方面信息和诉求后,姚卓匀发现,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举措很多,但要把现有的举措真正做实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实践了多年的“医教结合”。 从小切口中推进落实 姚卓匀说,一方面《精神卫生法》进行了修订,同时,2023年《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颁布实施,两者都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并都提到了“医教结合”。 结合调研,姚卓匀在今年准备提交的建议里就着重强调在四方面发力。 其一,是宣传教育方面。“我们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心理教师,但从本身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来讲可能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宣传教育上进一步落实‘医教结合’,将更有利于结合临床实践和有效经验,更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提高实效。”宣传的对象可以延伸覆盖到教师、学生和家长。 其二,是监测预警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学校有能力做一些监测预警,但是心理教师并不具备评估和诊断的资质。因此,做实“医教结合”将在监测预警阶段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上进一步得到提升。 其三,是转介服务方面。“当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老师已经无法解决时,就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打通‘医教结合’的通路,更快速地为青少年开通诊疗的绿色通道。”姚卓匀说,根据调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机构的诊疗资源相对紧张,因此,转介服务如果能更加贯通,对及时救治和康复也是一种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希望社区医院能参与到其中。 其四,是干预处置方面。干预处置需要医教的协同和双向循环,教师能掌握日常学生情况和细节,医生掌握的专业医学知识则往往是教师所不具备的,因而,在充分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做到信息共享,对学生的心理治疗甚至是愈后调适应该说都是大有裨益。 姚卓匀期待,通过“医教结合”的有效抓手,从预防到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她看来,如果考虑得更为长远,医学院的学科设置上可以更关注心理治疗人才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