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国风破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非遗浸润每一个看故事的人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95后非遗传播博主讲述“好玩、时髦、有用、现代化”的中国非遗。

    木版年画非遗图。

    针刺无骨花灯非遗图。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台州仙居探访需要35万针的针刺无骨花灯;前往山东潍坊寻找流传600多年的木版年画;展示世界最老油纸伞的中式浪漫……在一个个中国非遗传播短视频里,厚重的文化情感和历史情怀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看故事的人。95后非遗传播博主用视频讲述“好玩、时髦、有用、现代化”的中国非遗,为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播增添新的青春故事。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我心中的“国风”

“用视频向年轻群体呈现时髦、有趣、有用、现代化的中国非遗,在拍摄非遗手艺人的过程中一步步靠近‘全民非遗’的内心愿景。”

缘于求学时感知的非遗魅力

两分多钟的短视频,犹如一个微型非遗宣传纪录片。随着视频播放,一个个关于中国非遗技艺和非遗手艺人的故事,徐徐展开。

非遗针刺无骨花灯的一张桑皮纸需要经过72道工序,一个灯笼要手刺几十万针才能完成;一把油纸伞经劈伞骨、穿伞、糊纸和刷油等72道工序,历经半个月的时间潜心制作;一生致力于给古画做修复的手艺人,妙手修复让古画重焕神韵……

这是一位95后女孩视频博主在小红书上分享的有关非遗技艺的短视频,用手中的镜头讲述中国非遗故事。有意思的是,这位热情推广非遗传承的女孩,在网上给自己起的绰号却叫“别传承”,女孩说“因为我姓‘别’,拍摄的是关于非遗的内容,所以选择这样一个ID名,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传承下去。”原来,利用自己姓氏的特殊性,制造一种反差效果,恰恰是她在网络上更好地聚拢人气、调动年轻粉丝对非遗产生兴趣的一种方式。

这位女孩与非遗有着特别的缘分,在上海读设计专业研究生时,她的研究生课题是关于海派非遗,通过结合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五感”,建立一个体系向大家呈现非遗。毕业后,她从事过时尚行业,在工作中也会接触到非遗。“我想以一个好玩、时髦、有用和现代化的方式呈现中国非遗。所谓有用,是希望通过我的角度,将非遗和现代接轨,让大家感受到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大家的评论点赞和支持给了我信心,网友们喜欢非遗,让我知道做非遗传播视频这件事很有意义。”

计划呈现100项中国非遗

用视频拍摄非遗的过程,也让这位视频博主不断地了解和热爱中国非遗。“一个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需要针刺多少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前往浙江台州拜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并在周边住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只为更好地了解、拍摄和展现这项素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非遗。

这项非遗的奇特之处在于整灯不用一根骨架,只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片粘贴接合,再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进行覆盖,该工艺源于唐朝,在当地又被称为“唐灯”。在为非遗手艺人拍摄照片的时候,她注意到对方特意为此换上传统民俗服饰,“这位手艺人已经80多岁了,做了60多年针刺无骨花灯。在手艺人心中,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永远是美好和庄重的。”

联系这些非遗手艺人,并非一帆风顺。她说,“最初没有粉丝时去联系还是挺难的。真正放在心里且想做的事,一定会有动力去努力争取,直到最终实现。拍摄第二条余杭油纸伞时,余杭油纸伞非遗传承人刘伟学老师没有因为我是新人而区别对待,反而很支持我拍摄,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也坚定了我将以自己的方式宣传100项中国非遗的计划。到后期接触很多国家级、省级的非遗老师,他们都非常愿意分享和传播,也让我看到更多中国人内心对文化自信的坚守。”

打造更具象的“中国非遗地图”

谈及未来愿景,这位95后视频博主说,“带动和影响年轻人,才能给非遗带来更多机遇。我希望再过几年,非遗会更普遍,可能会是‘全民非遗’的状态。每一项非遗都是一个人、一个行业的体现,是时代的缩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很多人喜欢非遗,但没有更多了解渠道。她希望她的非遗视频能给大家绘制一个更具象的中华非遗地图,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非遗,甚至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瞬息万变、资讯不断更新的年代,中国非遗的魅力和手艺人的故事是视频博主取之不竭的选题库。“以我拍摄的中国传统年画为例,中国传统年画分四大派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选择山东年画的原因,是我看了大量文献发现,山东年画诞生于明末,兴盛于明清。山东潍坊木版年画是全手工操作,具备‘颜色艳丽、构图完整,造型夸张、寓意深刻’的特点,是最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年画,也是我心中年画之首。”

见识和思考得越多,她就越希望非遗手艺被更多人知道,把非遗传承人的产品向更多人推广。

[对话]

真正的手艺传承

首先需要热爱

Q:你觉得对于年轻人而言,非遗的魅力是什么?相对于读研时偏学术性研究非遗,如今拍摄非遗视频,让你产生了哪些新变化?

A: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手艺人的故事让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前读研时的学术化研究,更多是学术普及,而现在的非遗拍摄更加生活化,我能更深入了解手艺人与非遗之间的故事,能更好地传承与宣传。

Q:拍摄非遗的过程中,有哪些让你感到温馨的时刻?

A:其实每一个非遗视频的拍摄,都有难忘或温馨的时刻。我记得在我拍摄木版年画手艺人杨传峰老师时,他们家有3个孩子,当我问及手艺传承时,杨老师说他会给每个孩子提供培养手艺的机会,带领他们去探索,最终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因为真正的手艺传承,首先需要热爱。我们手艺人,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会把手艺坚持下去。”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