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2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24寒假·我的虹故事

走访老建筑新地标寻访“让我钦羡的人”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王莘霖同学走访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包家琪、陈奕恺等同学采访上海市劳模刘建中。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本报讯 今天,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将开启2024年春季新学期。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不少虹口中小学生都觉得收获满满——在“2024寒假·我的虹故事”主题实践活动中,他们走访了老建筑、历史遗迹,到访了城市新地标,还寻访了身边“钦羡的人”。这次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发现、在寻访中触动,切实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到了时代脉动。

发现“家门口的变化焕新”追寻“社会的发展律动”

立德在平时,树人在生活! 为进一步运用好市区丰富的文化和社会资源,持续推进文化引领学校“大思政”工作,深化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虹口教育充分抓住寒假这一亲情社情交融的时间窗 口,组织开展了“2024寒假·我的虹故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寻亲访友、休闲放松之余,发现“家门口的变化焕新”,追寻“社会的发展律动”,感知“真实的意蕴心境”,涵养“家国的大情怀”。

寒假前两周,对近7000名同学参与活动情况的反馈统计显示,孩子们的前十大推荐到访地分别是:鲁迅与内山书局、五卅烈士纪念广场、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公园、中共四大纪念馆、北外滩友邦大剧院、曲苑、今潮八弄和身边的“社区美丽家园”。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虽然只有短短550米,但上海市第五中学王莘霖很喜欢到这里漫步。“每一次来这里,都有新的感受。”王莘霖说,在褐红色呈几何型图案的多伦路弹阶路上,视线一一浏览过左联会址、景云里、夕拾钟楼等文物保护建筑,鳞次栉比的商铺,休闲的咖啡馆、电影院,使老街焕发出新的朝气,仿佛时空交错在一起,委婉地诉说着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之路。

除了老建筑、历史遗迹,一些拔地而起的新地标也让中小学生感触良多。北外滩友邦大剧院是虹口区新建成的一座集表演、创作、教育、交流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长青学校李嘉林同学从自家阳台向外眺望,就能看到这座剧院,他几乎是亲眼见证了这里从一片平地崛起一座壮丽的大剧院。“这不仅让我深感上海这座城市发展之迅猛,也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氛围,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份醉心的美好。”

寻访身边“让我钦羡的人”感悟“可贵的精神品质”

在走访老建筑、新地标的同时,此次寒假主题实践活动还鼓励青少年或自己、或结伴、或跟随家人,寻访身边一位自己眼里“钦羡的人”,来一场特别的新年拜访、新春探寻之行。截至开学前夕,对近万名同学参与活动情况的反馈统计显示,孩子们寻访的前十类“钦羡”人物群体分别是:劳模、科技工作者、军人、教师、文化艺术人员、社区工作者、传统手工匠人、环卫工人、医务工作者、父母等。

北郊学校的包家琪、陈奕恺等6名同学在新陆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访了上海市劳模刘建中。刘建中爷爷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年幼时的学习经历,分享了在纺织厂的工作经历。讲述中,他多次强调“认真”二字,“现在要认真对待学习,将来要认真对待工作。”与刘爷爷的近距离对话让孩子们心情很激动,而劳模对待任何事情都怀有的“认真”精神也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中。

钟山初级中学的何雨哲同学是一名红领巾讲解员,年前的一次活动中,他有幸近距离采访了一直敬佩的张家禾。张爷爷退休后一直钻研红色历史故事,几十年如一日,担负起红色文化志愿宣讲的工作,也荣获市区诸多荣誉称号。这次访谈中,张爷爷说自己是个党史传播的“拉车人”,从心底热爱这项事业。听了这番话,小何同学对自己的讲解员工作也更加自豪,并下定决心要接过张爷爷手中的接力棒,传承好这份“热爱”,让红色精神永流传。

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的王家奇同学最喜欢吃上海小笼包,每次看到一个个小笼包在面点师的手中飞速成型,他都暗暗敬佩。寒假期间,王家奇寻访到一位面点师傅,亲眼看到了调馅、揉面、擀皮、包馅、上笼蒸的一整套制作过程。师傅告诉他,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技艺及耐心。“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小王同学感慨地说。

“社会实践是最生动的成长课堂。”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王磊表示,通过“小切口”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行走中发现、在寻访中触动,切实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时代脉动,让教育自然地发生、让“大思政课”润物细无声地植根于学生心里。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