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多长时间? 在校长张人利的带领下,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短短几年就书写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躬耕教坛五十多年来,张人利怀揣着对育人的理想和信仰,永不停息地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诠释着一位新时代乘风破浪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创新领跑课改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要求他兼任静教院附校——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的校长。张人利上任后,决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他要求教育学院的科研室、教研室、培训部和德育室等所有一线教师“聚焦课堂”,以静教院附校为课改基地,亲身参加课改的实践,积累案例,取得经验后,再通过培训推广到基层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他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张人利提出“两个重心移位”,即对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往下移;对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向上移。 此外,他还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获得学生喜爱和各方高度评价。 张人利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几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轻负担、高质量”也成为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 2008年起,张人利任静教院附校校长,静教院附校迎来了一次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领的大发展,进一步擦亮“轻负担、高质量”这张名片。 静教院附校以校长张人利为组长建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教学效能的研究》,该课题产生了教育研究核心成果——后“茶馆式”教学。他继承了上世纪风靡全国的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静教院附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了,喜欢程度增加了,回家作业减少了,后“茶馆式”教学逐步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增强学生关键能力 深受学生欢迎的趣普课程,是张人利校长2015年起引领全校开启的又一项新研究。这项研究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原思品课)、科学等,以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4种方式进行统整实施,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评价,成为学校后“茶馆式”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这一教学实践和研究不但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课标的教师。 此外,学校还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帮助校园绿色教育生态的创设。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但有上午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还有放学之后的长跑;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 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神奇的是,静教院附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生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赢得家长良好口碑的同时,学生的近视率低于上海市的平均值近20%,2023年静教院附校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学校代表在教育部组织的近视防控工作会议上作工作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