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除夕、大年初一,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

90后“大白”在机场迎接新年曙光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蔡怡君

    这群年轻的“大白”在机场,凭着一腔奉献精神踏实地过年。受访者供图

1月27日,长宁区第十七批支援浦东机场防疫志愿者顺利抵达浦东国际机场,进行了工作交接后迅速投入工作。26人中,“90后”有14人,6人为“80后”,生于1998年的李文哲是年纪最小的队员。

这批志愿者大多来自江、浙等地,将值守至2月14日,这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除夕、大年初一都将在机场度过。

“我们是全区第一批在机场过年的志愿者,希望也是最后一批。”长宁区第十七批支援浦东机场防疫志愿副总协调侯建明感叹。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蔡怡君

防护服上的“加油奶爸”

去年3月,来自长宁区委政法委的宋宇平就积极报名,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这一次,他又是主动请缨,参与到机场一线旅客运转的防疫工作中,这也意味着这个新年,他将在浦东机场度过新年。

作为一组组长,宋宇平日常负责乘客下飞机之后的转运。穿上“大白”,夜班要从晚上8点值守至次日早上8点,和之前朝九晚五的工作完全颠倒,让他适应了一段时间。浦东机场晚上的气温低至零下,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通宵工作后的宋宇平总是又冷又饿,还会遇到因长时间等待而有抱怨的乘客,宋宇平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情绪,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他的防护服上,通常还会写上“加油奶爸”。

原来宋宇平是一位“准爸爸”,妻子已临近预产期,这段时间,妻子多次独自前往医院检查,他却不能陪伴在身边,对此很是内疚。但在与妻子的视频聊天中,妻子还多次叮嘱他:“不用担心,我能照顾好自己,你在前线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我和宝宝都支持你,都为爸爸感到自豪。”

一想到即将出生的孩子,宋宇平激动又期待:“以后肯定会对孩子讲起这段经历,让孩子慢慢知道,爸爸当年也为这场防疫战出过微薄的力量。”

说起往年新春,宋宇平都会和家人一起度过,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今年虽然无法回家过年,但在浦东机场,温馨的年味也逐渐弥漫开来。作为组长的宋宇平经常与组员互相鼓励,会趁换班间隙一起吃饭;机场在春节到来之际还安排写福字等迎新活动,大家也会组织简单的新年聚餐。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过年的氛围,而在工作完成、结束隔离之后,宋宇平也将迎来出生在这特殊春节的“牛宝宝”。“无论对我还是对家里而言,这都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春节。”宋宇平说。

“语言提示板”的诞生

“巴士往返路程很远,并且需要做消杀,我们已经将您的乘坐需求告知巴士司机,请耐心等待。”“请提供中文居住地门牌号。”在刘晴制作的“语言提示板”上,这样的机场常用提示语还有很多句,并都被翻译成了英语和日语,方便外国乘客一目了然,节省了沟通成本,也加快了机场转运的效率。

90后刘晴是本次春节留守在机场支援防疫的志愿者。在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后,刘晴在岗位上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掌握意、日、英三种外语的她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与外国乘客积极沟通、疏导、登记信息、安抚情绪,使整个转运过程进行得较为顺利,也时常能收获外国乘客的理解和好评。

这块“语言提示板”诞生的背后是刘晴和李浩哲的“强强联手”。刘晴来自区工商联,李浩哲来自区税务局,两人虽然同在第三组,但平时工作中没有什么交集。李浩哲和组员并没那么擅长外语沟通,“能否做些常用的外语提示板,能在接待外籍旅客时直接用提示板交流?”在负责人的协调下,这个想法得到了会三门外语的刘晴的支持。

需要翻译的句子由刘晴完成,再打印出来给其他需要的组,以便沟通。素不相识的两个年轻人,因为一张提示板,携手合作,共同抗疫。

由于时间紧迫,刘晴趁休息时间,只用了一个小时便完成了翻译。提示板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如今已有8句日常用语,并人性化地加上了一些机场内部的装饰,塑封起来贴在了墙上。

这个除夕,刘晴正好轮到晚班,她觉得这将会是人生中最为特别的一个除夕。

这批志愿者是长宁区所有志愿者批次中年轻人占比最高的一批,来自不同单位的他们在春节期间的坚守,让浦东机场更加温暖。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