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6月1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非遗购物节,老字号将集中亮相

商船会馆和科学会堂也将首次对公众开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6月13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上海文旅局和文物局获悉,今年上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最大亮点就是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上海一大批老字号都将集体现身线上线下,在普及非遗文化的同时,促进消费。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非遗购物节,上海老字号线上线下优惠促销

作为五五购物节的重要组成,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推出非遗购物节。这其实也是对上海老字号非遗内容的一次梳理。

据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介绍,此次非遗购物节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是携手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东家、东方网(海上文创)以及抖音等多家电商和平台,支持上海非遗店铺参与各平台专项活动,开展优惠销售。同时邀请非遗传人进行网络直播,传承非遗文化。线下则是由各家老字号的店铺展开促销活动。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的老字号中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此次参与非遗购物节的就涵盖了传统工艺、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门类,近300家网店,汇集非遗主题产品上万款。功德林的素食、王宝和的蟹宴、南翔馒头店的小笼、上海老饭店的本帮菜、乔家栅的点心等都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届时这些都会在非遗购物节中亮相。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非遗购物节特别策划“非遗+扶贫”项目。市文化旅游局与云南、贵州遵义等对口帮扶地区加强合作,将上述地区的相关企业、传承人的店铺总体纳入上海非遗购物节,据统计,目前参与上海非遗购物节的近300家店铺中,有70多家店铺来自云南、贵州遵义等上海对口帮扶地区,包括赤水竹编、晒醋、撒尼刺绣、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傣族手工造纸、建水紫陶等。

商船会馆和科学会堂,首次对公众开放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都有一批文物保护建筑对公众开放,其中有一些文保单位也只有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对公众开放。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遗产日,商船会馆和科学会堂首次对公众开放。

褚晓波告诉记者,以往遗产日,上海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建筑都有100多处,今年因为正处疫情之中,处于防疫的考虑,全市免费开放78处。其中, 商船会馆和科学会堂是首次对公众开放。

位于会馆街38号的商船会馆是上海最早的一座会馆。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1987年11月1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商船会馆实施修缮,此前,光戏台和大殿的修缮设计方案就耗费了近一年半时间、超过10次方案论证、专家评审。整个修缮中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形制,并大量采用传统工艺。仅800平方米的修缮面积,就动用了近60名传统工艺技师,单雕花一个环节,就要经过拓印、描线、粗加工、细加工、上油漆等几道工序,力求原汁原味保留会馆的历史底蕴与记忆。

位于南昌路47号的科学会堂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学会堂1号楼是具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二层花园洋房,一楼陈毅将军题字“科学会堂”,二楼留存当前上海最大的彩绘玻璃。由于目前科学会堂还为科委所用,平时经常会举行学术活动,所以不对公众开放,此次是首次对公众开放。

不过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疫情中,这些文物建筑的开放还是比较谨慎,每个建筑都规定了单日接待观众和瞬时观众的上限,并且全部实行预约制参观。

线上为主,线上线下联动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受到疫情影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的活动从过去的线下为主,转为线上为主,线上线下联动。今年遗产日依托“文化上海云”“抖音”等平台,深化“互联网+非遗”,拓宽在线文旅融合的新体验。遗产日当天,在“文化上海云”推出“我与非遗面对面”“非遗讲坛”等活动,在“抖音”平台发起“dou是文化守沪人”的话题。

“非遗云上游”也是今年的一大看点,有关方面组织了“跟着非遗游上海”活动。组织浦东、黄浦、徐汇、虹口、闵行、宝山、嘉定、金山等区,以及中国武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围绕全市“非遗发现之旅”、“寻宝主题馆”2大主题,推出10条线路、4个展馆,以主持和嘉宾导览、观众“第一视角”沉浸式短视频形式,探索线上旅游体验。旅游线路注重“健康生活”主题,融入了品、学、游、乐、购等要素,覆盖全市80余个非遗项目,60余个非遗旅游景点,让市民在云端感受非遗魅力,探寻文化宝藏。

在“文化上海云”平台,市文化旅游局还将集中推出一批市区非遗保护重要成果的精选视频集锦,供市民观赏。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