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3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休整不休息 “尽本分而已” 研发两个专利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戴爱兰帮一位身高1米9的医生穿防护服。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我们做到了148个人去武汉,除了两个副领队外,其余146个人悉数平安归来。”与此前在武汉时相比,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戴爱兰的状态明显轻快了许多。

在武汉奋战的50多天的日日夜夜,她一日没闲着,当“神秘来访者”为各种感染漏洞打补丁,为一米九的高个子医护人员的防护服“补缺口”,做固定休息室的预案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这两天,与一同归来的战友们在青浦的一家酒店隔离,戴爱兰同样没闲着。援鄂的这段日子,竟然还有意外收获,她研发了两个专利装置,正在抓紧写课题报告和论文。

一辈子不忘 “谢谢上海人民!”

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地医院人手不足。上海医疗队的队员们抵达医院后,承接了院感、临床的很多工作。

离别前,上海医疗队的队员们在附近社区的篮球场集合,排练返沪的离别仪式。住在附近的居民见状从窗台上纷纷探出头来,遥遥呼喊,“谢谢你们!谢谢上海人民!”

平日里,戴爱兰的泪点有点高,这一刻她热泪盈眶。“真的,一辈子不会忘记那一幕。”

戴爱兰是护理界为数不多的专科护士,这次援鄂,不仅收获了许多战友情,还意外捣鼓出了两个院感方面的专利(分别是手术剪支架和全密闭污物袋)。

戴爱兰回忆说,12年前,当大家还在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的时候,汶川地震消息传来,她第一时间报名奔赴前线。12年后,一场疫情让全国许许多多的医务人员集结武汉。戴爱兰仍旧毫不犹豫请战。

她说,“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无法名状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只是感到,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护士应尽的本分。”

一遍遍踩点 为全院“打补丁”

作为一个参与过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援助的老护士来说,报名驰援武汉仿佛就是本能,不用考虑什么,去,就是了。1月28日,戴爱兰随队出征武汉,本打算以专业技能,在那里“大施拳脚”,在重症监护室里与病魔一较高下。到达武汉后,根据病区分工需要,最终她作为一名感控人员,保障医务人员“出入平安”。

刚到武汉,当地医院拿出13间休息室,分配给上海医疗队。上海医疗队中有来自40个单位的148名医务人员,于是提出:“各单位自行协议调配休息室。”“自己调配?这行吗……”戴爱兰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大家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不科学分配,人员不固定,将来找个人也找不到……”

想到这些,她全无睡意,半夜爬起来撕下一页笔记本,对照着手机上的148人大名单,捣鼓起来。第二天在开工前,戴爱兰提出:“咱们这些医护人员中,不少是会直接参与病患诊治与护理的密切接触者,这样分配休息室不符合感控要求。”“那你有什么建议?”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当时问道,她立马从口袋里掏出了前一天晚上熬夜赶出来的“方案”。13个休息室分别对应固定的医护人员,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一番解释交流后,陈尔真笑着对她说:“呵,你真牛!”

怎么穿脱防护服?万一操作过程中护目镜掉了怎么办?防护服破了怎么办?她都做了预案并开展培训。

她还和工作伙伴实地踩点了各个科室和ICU楼层,发现院感中的每一个漏洞。

一位身高1米9的男医生,因为个头太高,即便穿上最大号的防护服,下巴的部位也露出一大块。若是一般缝隙,用封箱带还能临时解决问题,但现在暴露的地方太大。为此,工作时,这位男医生只能保持“低头认错”的姿势。

戴爱兰发现后急坏了,一遍遍尝试不同方法,最后她找来外科口罩,先把该医生的下巴兜住,再用胶带固定好。虽然看上去像是隔离服上打了一个“补丁”,但效果却达到了。等穿戴完毕,这位男医生看着自己滑稽的样子立刻笑了,她立马假装严肃地说道,“有什么好笑的,这叫因地制宜!”“是,戴老师最厉害了,有你在,我们绝对安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