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学家、文学家、舞蹈家……

美术馆已不是画家“独美”之地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很多年来,观众理所当然地认为美术馆是属于画家的,也只有画家能够在美术馆举办展览。然而,现在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最近一段时间,大批非画家开始“占领”美术馆,用他们的视野诠释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也成为一道文化景观。不过,如何制定新的美术馆的门槛是一个关键问题。

艺术展馆不再是画家的专属领地

“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览这些天正在苏州美术馆举行。和其他艺术展览迥然不同的是,展览的主角顾诵芬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一位89岁高龄的真正的科学家。

“清芬可挹”展览展出顾诵芬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全面呈现了顾诵芬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中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相当于一个文献展。而由于顾诵芬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著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族兄顾颉刚则是著名历史学家,所以展览也陈列了苏州几大家族的名人手稿和字画,充分展示江南望族的家学渊源。

非画家开始“占领”美术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在举行的“百物曲”群展汇集了手艺人、治疗师、教师、研究者、电影制作人、舞蹈编导、活动家以及诗人,就是没有画家。展览的形式也很特别——“以歌剧的不同形式与发展兴衰作为楔子,展开探讨表演和想象在不同时期及语境中的意义。”至于上海观众已经十分熟悉的明珠美术馆“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当然也是一个非画家的展览。雨果是一位大文豪,虽然展览中也会呈现他的绘画、雕塑、摄影和室内装饰等艺术创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呈现一位大文豪的丰富人生。

有利于拓展观众视野

去美术馆看画家创作,是观众多年的习惯,似乎美术馆就等于画家或者艺术家,“闲人莫入”。现在看来,这种程式正在被打破。大量非画家涌入美术馆,俨然成为了美术馆的主角之一。美术馆界人士周凯对青年报记者说,把非画家纳入到自己的展陈视野有利于美术馆扩展自己的文化资源。“中国的著名画家也就是那么几位,而且对于一些地方性美术馆来说,要在每个展览中都请到全国著名的大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将非画家也纳入进来,那么资源就大幅度扩展了。”当然,这么做也有利于拓展观众的视野。比如这次 “清芬可挹”展,除了让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名人手稿字画外,还能感受到一种家国情怀,与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氛围十分契合。

当然,非画家的涌入也给美术馆的把关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请艺术家来办展览,各个美术馆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这些标准大多是艺术的标准,比如画家绘画的质量如何,获得过哪些全国性奖项,在业界的认可度怎样。但是周凯说,现在的问题是非画家其实是没有这些标准的,不可能用绘画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样也就是失去了拓展视野的意义。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