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大江大河》成近期现象级作品

引发共鸣的是从未过时的精神特质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大江大河》用现实深度彰显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很少有人能想到,东方卫视的《大江大河》成为了近期的现象级热剧。它的题材并非传统的那些娱乐属性强的,却成了刷屏的热点。它成功在哪里?“年轻观众不见得都爱偶像剧,他们只是对看剧的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希望国内的影视制作水准能达到一定高度。当这一部剧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智商被尊重了,也会接受不同类型的作品。”这是该剧制片人侯鸿亮的观点,对此,记者近日也进行了观察和了解。

温度与品质并存

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重大影视剧项目办公室重新整合后的启航之作,《大江大河》由金牌制作团队正午阳光承制,讲述了自1978年起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宋运辉(王凯饰)、雷东宝(杨烁饰)、杨巡(董子健饰)等人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播出以来,该剧口碑一直居高不下,仅从豆瓣评分这一项数据便可直观可见,近七万人参与评价,8.9的高分不仅让《大江大河》在2018国产剧评分中成功夺魁,更成为2019现实主义题材剧作新标杆。至今,观众针对剧情、演员、道具、美术置景,乃至作品的现实意义等话题的探讨和热议,仍在持续,后劲十足。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一部电视剧能否打动人心,最重要的是剧情能否贴近现实,得以让大多数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在这一点上,《大江大河》的主创团队与观众达成共识。首先在剧情设置上,该剧打破“年代剧”窠臼,拒绝“假大空”等备受观众诟病的剧情,而是力求还原真实,通过对剧中人物形态、造型,以及所出现的场景、道具、历史事件的变化,以小窥大,折射时代变迁,比如剧情伊始,宋运辉因常年备受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性格敏感、胆小;而进入大学、工作后的宋运辉,则挺直腰杆,性格也变得更主动、果敢,勇敢追求梦想,通过努力拼搏,实现个人价值。剧中小雷家村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村落构造、村民房屋的形态也随着剧情,呈现递进式变化。

为了呈现最原汁原味的时代故事,编剧唐尧还专门去化工厂体验生活,他认为要足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写出有温度、有细节的人物,“而不是单靠想象力”。细节上的“吹毛求疵”也成为了《大江大河》备受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剧中,大到办公楼、学校、绿皮火车等场景,小到搪瓷杯、热水瓶、二八杠自行车、铁皮饭盒等物件,皆是对特定年代生活细节的一一还原,不仅让演员更自如地沉浸在剧情中,交出精彩演技,更让观众拍手叫好,感慨万千。

另外,该剧所采用的超宽屏幕镜头,也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注意。据悉,《大江大河》的拍摄画幅是2.66:1,比正常的宽幕电影2.35:1还要大,这样就能够把大场景呈现得视线更宽阔,增强了剧情的画面感。

突破年龄圈层获专家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大江大河》的收视群体成功突破年龄圈层,不仅引发与剧情所处时代共成长的“父辈一代”的情感共鸣,还吸引了更多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追剧热情,不少年轻观众纷纷替父母“发声”,表示“这部剧让爸妈看哭了,给自己讲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往事,还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一家人已经很久没这么坐在一起看电视剧了。”

《大江大河》的播出,成功扭转年轻观众对于年代剧的既定印象。该剧播出后,宋家姐弟的坎坷求学之路牵动了观众的心弦,有年轻网友在社交软件上表示,“宋家姐弟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那时候上大学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大江大河》的播出备受主流媒体的关注,尤其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多次发文“点赞”,对于该剧“赢得90甚至00后年轻观众的喜爱”的秘诀,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指出,“年代剧的怀旧不等于‘陈旧’,持久打动人心的,是从未过时的精神特质。宋运辉身上那面对不公的执拗、求知若渴的上进、追逐梦想的不懈,与当下年轻人的奋斗气质一脉相承……打通历史与时代的隔膜,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需要的是能引发共情的人物形象与命运起伏,更需要的是尊重历史的真实、挖掘精神的内蕴。”

这样的尝试,也让业内各界点赞。在该剧于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SMG重大办主任陈雨人分享秘诀,“我们自己有一个规划,一年生产不要超过一部,甚至三年两部,主旋律也有好剧的,老老实实做剧,要做就做能够打动人的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则对该剧影响力做出评价:“《大江大河》的播出帮助人们重温理想担当、重燃奋斗激情,在国家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刻起到了进一步增强信仰、信念和信心的作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