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双创”代表 营造良好创业生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昨日,青年报记者在市人代会现场专访三位来自“双创”领域的人大代表,他们就上海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建言献策。在这些创业“大咖”看来,上海要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热衷于创新。同时,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宽容失败。

■0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于创新创业的话题,在人代会的讨论上依然炙手可热。青年报记者在现场专访三位来自“双创”领域的人大代表,他们就上海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建言献策。在这些创业“大咖”看来,上海要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从理念、基因和机制上,让整个城市的人变得更加热衷于创新。同时,对创业者,要鼓励创新,还要宽容失败。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罗钥

  创业者背后的“服务人员”更应为创业者营造良好创业生态

市人大代表、上海苏河汇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钥,不仅自己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又因为现在成为了创业者背后的“服务人员”,可以说,对当下的创业生态看得十分通透。他提出,要关注创业者,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在他眼里,健康的创业生态环境远比单纯有多少家企业获得了几轮融资更为重要和有价值。

出生于1981年的罗钥,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在UT斯达康做研发后转入市场,来到上海;加入过国际知名手游公司,又出来创立手游公司,白手起家,最终数十倍溢价卖给一上市公司;在创立手机方案公司后,又发展了多个项目,后觉无趣忍痛关掉;之后,他加入过国际风投,再出来创立苏河汇,找到人生乐趣。

亲历过这些,如今再看那些在各级众创空间里孕育孵化着的企业,罗钥不免感叹:“创业者是一个高危群体,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他说,实际上,很多创业者创业项目的调整很快,“在我们这里,很多初创企业可能做了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已经变成完全不一样的项目。一个企业从小到大,往往背后会经历数十次择业方向的调整,通过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但目前,有一些企业在试错期里就彻底被打倒了。”

“在对这部分创业者的支持上,一些政策就偏弱了。从整个环境看,我也想呼吁,大家给创业者还是应该有更多一些时间和宽容,从机制上保护创业者,培养创业精神,用信念来支持创业者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就在专访当天,“80后创业代表人物茅侃侃自杀身亡,享年35岁”的消息在创投圈内被刷屏,罗钥在朋友圈上也发了自己的感慨——“创业者真的是最高危的一个群体,我们心里的苦痛无从述说,也没法诉说。尤其是在快速成长阶段,资本会加速决策时犯错的频次,而我们经验的累积只能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时才能刻骨铭心。公司越大决策后修正成本越高,当这些重大问题集中爆发时,创始人心理就会崩塌。呜呼悲哉,向这么一群伟大的创业者致敬,侃侃一路走好,18年后再战江湖,你留给我们的创业精神从未消亡……”

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本市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是五年前的5倍,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对此,罗钥认为,还需要产业行业龙头加入创业领域,使专业的孵化机构更加产业化,从而实现“1+1>2”。

“很多人会关注众创空间里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但创业成功率是很难提升的。以我们苏河汇里500多家创业企业为例,大概也只有20多家获得了三轮以上的投资。即便如此,一定就能定义他们就是成功者么,显然也不能这么考核吧。”罗钥认为,应该在创业服务业中更注重过程考核、运营考核,以成立行业协会的方式,将现在各类众创空间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非标准服务予以“标准化”。

罗钥希望看到的是,创业者背后的“服务人员”更应为创业者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而过程中的服务也应有进一步细化,尽可能让服务标准化。因大部分众创空间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盈利模式,因而,罗钥觉得,如果能以服务“标准化”得到政府必要的经济支持后,全心全力为创业者服务会变得更为有效。

  江泓

  上海当务之急需要提升和改变的是一些传统观念

市人大代表江泓是上海我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静安区知联会会长。在他看来,就从事“双创”活动,上海当务之急要提升和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

江泓回想了一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史:萌芽期的新浪搜狐都在北京;因为萌芽期的种子很难盈利,于是在发展期互联网的阵地转到了上海,有盛大有携程。这两家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从一开始就赚钱,这是上海人的特征,稳健。到了成熟期,互联网的巨头却跳过上海,更多崛起在北京、深圳和杭州。

“成熟源于爆发,爆发需要澎湃的热血。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上海的创业者、企业家人群来说是需要反思的。”江泓说,别的人可能不是那么在意,但是对于企业家本身来讲,需要考虑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没有产生类似BAT这样的巨头。他认为,可能还是和人个性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性格偏于稳健保守,不太爱冒险。”江泓是上海人,他自言这种情况他也被“戳中”。

因而,江泓认为,除了改变传统观念,更要倡导按照上海的特质发挥优势。“我不觉得上海现在急于要去复制一个BAT企业,更应该鼓励在沪大学多学学MIT,为这个城市注入未来几十年发展所需的创新和技术的基因。”

在美国,大量的案例是技术的萌芽就从MIT这样富有创新基因的大学里产生。美国可以没有百度或者没有阿里这样的公司,但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列,这是与其非常好的研究机构、非常强劲的创新基因有关系。“上海把目标定位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就更应该要注重基础的科技研究和对未来技术的应用。”

江泓强调,对于商业上短暂得失可以不那么介意,但一定要牢牢地去抓住未来技术的动向,这是城市必须要有的。因而,政府、人大、人大代表都应该要更多呼吁和鼓励,企业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来,并通过积极引导理念,让整个城市变得更热衷于创新。

  季昕华

  树立创业典型成为青年的“新偶像”

“众创空间布局的增加,咖啡馆里三三两两商议创业投资的人士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最近几年迅猛发展起来的场景。”市人大代表、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说,在“双创风”的席卷之下,这两年上海的“双创”环境大有改善,杨浦、张江、漕河泾、长宁都出现了很多新型创业公司,同时,“互联网+”的创业项目日益繁多,与民生贴合得更为紧密,“独角兽”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上海的机会还是不少。

然而,话锋一转,季昕华仍带惋惜地表示,上海还是缺乏一些全国性的大的互联网公司。在分析原因时,季昕华提及了与江泓相同的观点:上海人本身更为稳健的行事风格,导致敢创业爱冒险的人相比部分城市还不多。此外,创业企业去大学揽才时往往招不满吃不饱的背后,是优秀的学生们更愿意去外企、金融机构就职。

对于问题的破解,季昕华说,如果上海能树立几个好的创业典型或者说是创业英雄、创业明星,就会带动一批年轻人的关注和效仿,成为他们学习跟风的“新偶像”,英雄、偶像天然的影响力又会生发出自身强大效应。“每个人其实都需要一个英雄,尤其是历经了不少困难后再走向成功的,或更具典型性和感召力。”季昕华说道。

同时,在季昕华看来,上海缺乏本地的投资机构,这容易导致融资上的瓶颈。“像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很多,融资都需要奔赴外地,这其实对公司发展也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制约。”他举例说,苏州一个国有投资工业园区创设基金后,就专门用来吸引各种投资公司在苏州落地,同时,投资当地企业。“这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上海不妨予以参考,设立政府引导性基金的方式,吸引外地的知名投资机构落户上海,同时划拨出一定比例,将投资资金用于上海创业企业。”

“上海的容错氛围还有待提升。”这同样是季昕华的心声。在成熟创业者看来,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如何应对失败,以及失败了如何爬起来再创业,都是重要的人生课。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