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影市盘点 国产影片唱主角 年轻导演挑大梁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回首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占据了53%。相比部分被高度“好莱坞化”的电影市场,这是个还算可喜的成绩。不过,其中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前些年靠老牌名导支撑的市场,如今已越来越是年轻导演甚至是首次执导者的天下,他们在国产电影前十位票房中占据了六个席位。新老导演更替已经在市场的主导下完成了?

■A14

本报讯 回首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占据了53%的比重,由于华语文化审美的独特性,相比部分被高度“好莱坞化”的电影市场,这是个还算可喜的成绩。不过,其中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前些年靠老牌名导支撑的市场,如今已越来越是年轻导演甚至是首次执导者的天下,他们在国产电影前十票房中占据了六个席位。新老导演更替,已经在市场的主导下完成了?

新导演渐渐扛起大旗

2017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前十位,分别是《战狼2》(吴京,56.83亿元)、《羞羞的铁拳》(宋阳、张迟昱,22.09亿元)、《功夫瑜伽》(唐季礼,17.49亿元)、《西游伏妖篇》(徐克,16.52亿元)、《芳华》(冯小刚,11.87亿元)、《乘风破浪》(韩寒,10.46亿元)、《大闹天竺》(王宝强,7.56亿元)、《悟空传》(郭子健,6.97亿元)、《追龙》(关智耀、王晶,5.76亿元)、《情圣》(宋晓飞、董旭,5.49亿元)。其中,唐季礼、徐克、冯小刚、王晶的电影,是老导演,其余的6席,全部是新导演。

虽然说在2017年的总体票房前十中,5部国产电影里只有2部是新导演执导,但他们包揽了冠亚军,而且两者合计79亿元的票房,已经是后面8部的总和。新导演不是2017年的新鲜词,但“新导演成功”现象却越来越密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资深电影人陈庆奕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喜剧、动作、武侠、魔幻、爱情等题材都有卖座的案例,但观察市场可以发现,中国电影观众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实在的,对于一部大片来说,台前幕后阵容好是值票价的,题材新鲜有惊喜是值票价的,场面特效震撼是值票价的,品质有口皆碑也是值票价的。中国观众善于比较和琢磨,中国电影的未来更要经得起比较和琢磨才行。”

他的意思是,中国观众现在已经不迷信大导演、名导演了,一部电影,如果内容足够吸引到自己,那就会买票支持,如今传播渠道那么多,好片或者烂片,经常是迅速就能见分晓,观众变得越来越理智。

其实,不仅仅是在商业片上,去年不少文艺片、纪录片,也都表现抢眼,一些市场上可能知名度不高的电影,但凭借小众的口碑,也是有盈利的。比如李雨禾的首部作品悬疑片《提着心吊着胆》,成本才200万元,最后1300万元的票房足够惊喜。

对于新导演涌现这一现象,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表现得相当乐观。“我前两年一直说中国缺两三百个成熟的导演,现在看来,改变的速度很快,一年出来二三十个没有问题。”在他看来,导演人才短缺的问题,将在五到十年内得以解决。而金马奖上拿最佳剧情片的《八月》导演张大磊则理智地表示:“说新导演影响了电影市场和电影文化,这都是事后的分析。但只要大家还在坚持拍电影,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认真完成作品后,振兴国产片是必然结果。”

老导演遭遇滑铁卢?

相比于众多新导演的意气风发,老导演似乎成了尴尬的存在:名气巨大,但票房和口碑往往遭遇滑铁卢。典型的是吴宇森,他将事业中心转移回华语片后,市场并不怎么买账,当年的《太平轮》巨星云集,票房却极其惨淡;去年上映的《追捕》,也仅仅1.05亿元票房。

前不久,陈凯歌的《妖猫传》上映,画面极具审美特色,视觉特效也做得不错,很多人都认为是他这些年自《无极》以来表现回升的一部作品。当然,更让人关注的是,这部中日共同投资的电影,日方宣传时直接打出了“150亿日元投资(约合人民币9.7亿元)”的噱头——这在日本被电影界疯狂转发,因为日本投资10亿日元就算大制作了。曾以《神秘马戏团》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日本导演园子温在此新闻下连发九条推文,直言自己“没有活路了”——“中国新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平均预算就超过10亿日元,演员的酬金更是惊人;从第一部作品开始,我拍电影也有25年了,现在依旧拍着预算只有三五千万的日本电影;10亿日元的成本在日本就能算史诗级巨作了……而在美国和中国,10亿日元绝对是低成本制作;之前一直待在中国,昨天才回来。中日两国在电影产业上投入的钱悬殊太大了,我被惊到了。”

然而,《妖猫传》上映13天,至今票房才5.01亿元,想靠票房收回投资,它的票房得卖到30亿元!这一目标,无论如何是完不成了——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投资里,包含了旅游城开发项目,“羞于谈钱”的陈凯歌导演,并不完全指望票房。他为此还自比托钵僧,称别人往钵盂里扔不扔钱,他都是不惊不喜。

老导演们,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观众?面对这一现象,不少人也在反思。“名导找投资,相比新人导演要轻松很多,所以,他们有时候太不把观众当回事。而且,成名导演相对来说,更为固执,面对市场,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一位制作人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指出,新生代导演往往比父辈导演更自觉地在商业诉求和艺术表达间求平衡,以期望更好的发展前景。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老导演都一意孤行,王晶在《追龙》时的表现,让很多人都惊叹“原来王晶认真起来拍得这么好”;冯小刚的《芳华》,虽然因为波折提高了观众们的好奇度,但它本身的质量,也确实足以推高它成为冯小刚本人的最高票房电影。

新老导演还要比拼稳定和底线

仅仅在几年前,中国电影产业还是依靠大导演支撑,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轮流坐庄,同时,吴宇森、徐克、周星驰、陈可辛等一批香港大导演也是票房主力军,这一度引发业内感叹中国电影导演严重青黄不接。但现在,大家都在聊的话题却是改朝换代。其实,青黄不接未必就已过去,改朝换代也无需太极——新导演折戟的更多,老导演相对来说,仍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线上。

处女作《煎饼侠》曾经卖出了十几亿元的导演大鹏,《缝纫机乐队》就只有4.58亿元票房,虽然他说自己这两年“很努力地学习了导演,感觉水平提升了很多”。中国的电影观众越来越理智,他们并非只靠“新旧”来区分导演,他们需要的是作品。

更何况,好莱坞的威胁并未远离:2017年有一个现象是,只要有好莱坞大片的月份,国产片票房都很一般;尽管前10票房中有5部国产电影,但在第11-20这一阶梯,只出现了2部国产电影,也就是说,前20名中只有7部是国产片,更重要的是,这7部全部出现在暑期档、贺岁档和春节档等传统国产电影保护月中。

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妄自尊大,新导演老导演,振兴中国电影的任务仍然艰巨。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