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从家庭到社会画出同心圆

多元力量搭建“认知症友好社区”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陆安怡

    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联合创始人郭小牧分享有关“认知症”友好社区的构想。 青年报记者 张瑞麒 摄

本报讯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被称为“老年痴呆症”,它还有种不带偏见的称呼,叫做“认知症”。在刚刚过去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其主题定为“他们,需要你的爱”,以此鼓励更多人关爱这一群体。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要实现全社会支持并爱护认知症患者,就要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如今不少社会组织正在致力于这项事业。

记忆衰退不能自理认知症患者需社会支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近日,反映认知症家庭的纪录片《我只认识你》举办了幕后分享会,不少观众为之感动流泪。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已近耄耋之年的老夫妻,在拍摄的两三年间,女主人公味芳的认知症病情越来越严重,她逐渐变得不能自理,不记得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甚至不认识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唯独认识她的丈夫树锋。

认知症是由脑部疾病所导致的一系列以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根据2017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表的数据显示,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认知症患病率为5.56%,据专家预测,至2050年,中国认知症患者总数将超过4000万人。

薛梅芳的母亲就是一位认知症患者,患病初期,由于对病情认识不足,她与母亲互不理解。幸而得到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的支持与干预,两年多来,她常和母亲参加他们的活动,目前,母亲的状态较为稳定。她感到对于认知症群体,保持较好的情绪非常重要,而且心理治疗等非药物的治疗方式也很关键。

其实除了患者本身,由于压力巨大,一些患者家属也需要接受心理疏导。金女士也是一位认知症患者家属,她介绍说,为了照顾患有认知症的丈夫,自己承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直到遇到相关公益组织,通过活动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才有所缓解,金女士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这样的社会组织,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支持系统,给予认知症家庭便利。

多元力量建“认知症友好社区”

其实,金女士的愿景正在逐渐实现。如今,多股来自不同社会组织的力量形成了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的暖流,包裹着认知症家庭,也影响了更多的人。他们从社区动员、预防筛查、早期干预和家庭支持等方面,多角度地为认知症人群提供服务。

他们希望建立起“认知症友好社区”,一个让认知症人群及其家属有强烈意愿和信心生活在其中,能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体会到自身价值感的环境。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联合创始人郭小牧认为,创建“认知症友好社区”能够降低认知症家庭的医疗和照护支出,促进服务系统整合,强化社区参与力量,是提高认知症患者生活品质、减轻家庭照护压力的积极尝试。

但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认知症,更未认识到它的可预防性,所以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的首要是开展宣传普及活动。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居家健康服务社理事顾春英介绍说,塘桥街道引入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专业力量合作开展科普宣教项目,通过举办科普宣教、主题活动、巡回讲座和专栏等,进行社区动员和宣传教育,在社区营造关注和支持认知症防治的氛围。

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之后,就要为深入发展谋篇布局。郭小牧透露说,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联合多家机构发起了《共同推进认知症友好社区战略规划框架》,各家机构分工明确,而新途在其中要做的是,开展社区创建,并深度动员社区,构建社区参与系统,从而探索出社区新型服务。她说:“希望在‘认知症友好社区’的推动下,社会能充分认识到认知症的影响,构建更公平和谐的社会。”

未来将以项目为切入点深耕社区

这些社会组织正在开展的工作正在满足“认知症友好社区”软性要求,而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需要软硬件结合。沐恒实业联合创始人、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张嵩表示,社区建设中的硬件配置,包括无障碍设施、空间设计、景观布置等,都关乎友好社区的品质。例如台湾地区就有专门的社区建筑师,他们站在社区居民的角度对社区进行友好设计。而在大陆,建筑师通常在社区建筑中缺位,他希望建筑师将来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陈岩燕则较为关注对于照顾者的服务和干预,他们护理认知症患者,也承受着较大压力,而且患者的处境和照顾者紧密相连,她认为应当给予认知症患者的家属更多关注。

“建设‘认知症友好社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陈跃斌说,上海目前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正在开展的社区认知症老人关爱项目为切入点;以一个社区为样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将正式照料与非正式照料相结合,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深耕社区。

[专家点评]

实现认知症群体照护体系需多方力量协作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晴暄表示,“认知症友好社区”是一个由理念、服务内容、服务体系、流程等形成的链条。它需要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业多方协作,覆盖了医务工作者、社工、营养师、康复师等多类人员。

对于如何将他们串联起来,他提出,“在英国,有专业的认知症个案管理师,提倡以人为本,联合社区资源,针对认知症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而国内尚未形成这样的体系,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此外,他认为认知症不是一种病,而是由一类病造成的一种持续的困难状态。所以,搭建照护体系必须要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相结合,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进行协作,共同推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