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公益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公益伙伴日七年间

推动上海成为有温度的公益之城

    七年间,“公益伙伴日”为市民开展丰富公益活动。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编者按

本周五,上海公益伙伴日将揭开第七年的面纱。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体新陈代谢,将全身的细胞都替换一遍,需要七年的时间。公益伙伴日走到了第七年,经历了什么?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新生?本期公益周刊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展望。对有的人而言,公益伙伴日已经成为每一年的公益习惯;对有的人来说,公益伙伴日还是一个略陌生的新生兴趣。无论对公益处于哪个认知和发展阶段,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的公益之路和伙伴。公益走进校区、社区、园区、商区,2020年建成万个公益基地……一切都在朝更好的方向迈进,公益伙伴日这个品牌也将继续成为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坐标,推动上海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公益之城。

■B02-05

本周五,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一同汇聚的公益伙伴日即将迎来第七个年头。作为上海炙手可热的公益品牌,公益伙伴日在七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又将面向怎样的未来?对此,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蒋蕊接受了青年报记者专访。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汇聚各领域之力 公益伙伴在这里相遇

“很多人将上海形容为‘魔都’,如果她拥有七彩的魔力,那么公益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抹色彩。”1999年,在各种社会需求的碰撞中,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应运而生。此后,上海的社会组织发展迎来了快车道,紧接着依托筹办世博会的契机,公益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中。于是,在2011年,上海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公益品牌——公益伙伴日。

公益伙伴日,顾名思义,就是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类“伙伴”汇聚一堂的盛会,旨在通过公益慈善项目展示、联合劝募、高峰论坛、公益招投标、公益沙龙、公益市集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促成和巩固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当时的上海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公益创新尝试。在第一届伙伴日上,近80家社会组织、20家基金会、7个政府机构和11家企业连续三天在上海展览中心设摊展示,同时各自寻求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对这些社会组织来说,“伙伴”和“机会”意味着生存与发展。

而如今,公益伙伴日不知不觉走过了7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伙伴”加入,各种各样的“机会”也接踵而至。在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局长蒋蕊看来,这个上海的公益品牌正在发挥着四重作用。“首先,公益伙伴日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公益伙伴在这里相遇。”无论是展示自身发展,还是弥补信息盲点,抑或推动公益项目合作等,这个平台都能发挥特别的作用。

其次,在伙伴日上,各类参与方有机会进行深入的互动。“你具备什么,我需要什么,第三方可以如何参与,这些都能面对面地清晰探讨。”同时,公益伙伴日还有第三重提升作用,即以各种理论与实务讲座帮助各类群体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最重要的是,公益伙伴日还是一次公益理念传播的良机。“从第二届开始,公益伙伴日固定在公益新天地举办,这里是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旧址,拥有着百年历史的育婴堂,如今改造为上海的公益地标。在这里传承和传播公益理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蒋蕊说。

政府伙伴齐助力 契合市府重点工作

七年来,公益伙伴日的支持单位多达十几家政府部门,包括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市教委、市商委等等,这些“政界朋友”也成为了强有力的公益伙伴。

去年公益伙伴日启动的重头戏,就是市民政局、团市委和市体育局三方伙伴“牵手”的成果。一队队身穿统一队服的青年人从上海公益新天地出发,穿梭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开展上海公益伙伴日全城热益定向赛,位于公益新天地园的主会场与遍布全市的160多个分会场,通过参赛选手们奔跑的足迹被串联到了一起,扩大了社会的参与面,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我们发现,以公益的名义去和不同部门的伙伴合作,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更加通畅。”蒋蕊举例说,和地铁方面的合作也是一场成功的“伙伴牵手”。比如,去年的公益伙伴日首次迎来了“公益列车”的运行。在公益伙伴日开幕之前,由市民政局与申通集团联手打造的上海首列“公益专列”在轨道交通四号线上正式启动,向全市发出慈善倡议,传播公益理念。

“选择四号线,是因为它是环城线路,与我们打造‘公益之城’的理念更为契合。”而在具体合作上,地铁方面更是给出了十足的对于公益的诚意,“打造一部公益列车所用的包装、喷绘等价格不菲,但是申通集团与我们的合作是基于公益性质的,他们甚至还提供了很多灯箱广告用于宣传公益伙伴日。今年,我们在去年基础上,动员了更多市民参与,从网络上筛选了近50条公益语录,这些感言也会出现在今年的公益专列上,在全城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蒋蕊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级部门齐心助力公益伙伴日的同时,公益伙伴日也不断注重和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默契配合。2015年,市委大力推进1号课题,在当年的公益伙伴日上,小区治理的模型就被搬到了公益新天地的舞台,各类伙伴在现场展示公共话题,进行市民商议,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而在今年的现场,则会重点展示和探讨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对口支援,这同样也是市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社会组织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当地实际需求,更广泛地募集社会资金,并实现更通畅灵活的运作机制。”蒋蕊评价说。

有嘉年华也有思辨场 造从业者与政府深入对话契机

公益伙伴日有两类受众群,一类是普通公众,一类是专业公益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公益伙伴日上的嘉年华氛围。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伙伴日打破了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刻板展览模式,由公益组织提供素材、空间设计师设计装饰,将园区内许多间毛坯房打造成富有民间智慧与趣味的特色展厅。同时,还将相同领域的参展机构放入同一房间,并通过服务领域及机构特点对房间进行统一命名,由专业设计师志愿者进行整体设计,给参观者以视觉上的享受,带给大家一个全新的体验。举例而言,第二届伙伴日上,公益新天地3号楼的205-206房间里集中展示了助残领域的一些社会组织,房间主题为“从未残白”,通过设计师对室内房间的简单设计表达出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以及鼓励大众给予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以更大的支持。

但在蒋蕊看来,伙伴日希望的不仅仅是营造一个嘉年华,同时也要打造一个思辨场。每年,伙伴日上都会开展一系列的专业论坛和沙龙,面向的对象绝大部分是专业观众,业内专家、从业者、媒体观察员等汇聚一起,深度探讨慈善与金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等专业议题,而这些研讨的成果,也会在闭幕后汇编成册,对外发放给有共同需求的读者。

“不仅如此,这些沙龙和论坛我们局里的各个处室都会参加,这也成为了从业者和政府深入对话的契机。”蒋蕊说,基于对话的内容,社团局也梳理出了每年社会组织关心最多、诉求最多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主题活动,“我们前不久就开展了系列培训班,包括社区基金会的负责人培训,还有基金会秘书长的培训,这些培训安排都是根据伙伴日上的需求而开展的。”

从专业观众到全人群参与 造时间与空间双重坐标

回顾公益伙伴日这七年来,蒋蕊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参观人数每年大幅增长,普通公众的参与度在年年攀升。

“这和我们主办方在设计上的用心也有强关联。这两年的公益伙伴日游园项目比重越来越多,就是为了多吸引普通市民有兴趣参与和投入,并进行二次传播。”蒋蕊举例说,每年的公益讲堂环节,主办方就颇费心思。对特殊儿童的家庭照料、老年人社区维权、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老师批评……这些公益讲堂的主题都偏向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话题,更贴近民生,也就更能吸引大家参与。

无独有偶,对于每一年公益市集的设计就更加考验创意了。蒋蕊介绍说,今年一方面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后备箱集市,连参与车辆都限定为新能源车,以倡导绿色环保。另一方面,公益集市还设定了爱成长、爱青春、爱夕阳三大主体,以期覆盖亲子家庭、青少年、老年人这三类群体。“承接的社会组织很用心,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实践,既能加大对于普通市民的公益参与兴趣,也能培育出一批坚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公益伙伴,在公益伙伴日的舞台上锻炼和展示,能够在未来独当一面。”

蒋蕊表示,正是连续七年的用心与创新,让公益伙伴日成为了一个上海公益成果集中展示的“节日”。“在上海有书展、车展,都形成了突出的口碑效应。我们也希望公益伙伴日在聚沙成塔中再上一个台阶。在空间上,将举办地公益新天地打造为地理坐标;在时间上,将公益伙伴日打造为一个特殊的节庆坐标,通过这双重坐标汇聚公益文化,推动上海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公益之城。”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