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互联网公司都在补全金融业务

海量用户+金融业务=躺着赚钱?

青年报见习记者 洪伟

    周培骏 制图

国内互联网巨头都拥有海量的客户,为了能够在这些客户的身上赚到钱,巨头们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除了传统的广告业务外,金融业务也已经成为了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标配,近日,国内唯一没有金融牌照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今日头条,也传出了准备涉足金融业务的消息。可是,这些巨头们能否如阿里巴巴一般,从中挖到金矿,则仍然有待时间来验证。

青年报见习记者 洪伟

约20家公司已有金融牌照

涉足金融业务已经成了互联网圈很流行的事,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业务特点来说,都拥有海量的客户,给这些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并且从中探索出除了广告业务之外其他的盈利模式,从各种角度来说,差异化较小的金融业务都是比较合适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前20的互联网公司除了今日头条外,都已经有了金融业务。除了较早进入市场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金融之外,美团、滴滴也先后涉足金融领域。而今作为互联网新贵的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的第三位成员——今日头条,最终也耐不住寂寞,传出了组队探路金融业务的消息。

据了解,今日头条目前还尚未斩获任何金融牌照,但已经于近日开始招兵买马组建金融团队。一方面先摸索既有资源与金融业务如何结合,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考虑申请相关牌照。

尽管目前今日头条还未披露任何具体的计划,但作为当下不多的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巨头之一,它的入场必然会让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格局产生新的变化。

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三模式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业务,自然是看重金融业务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在选择业务切入点时,一般有三种主要考虑。这三种思路决定了金融在他们的业务体系内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是靠金融业务本身获得直接收益,可以称之为“收益增强”。其特点是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金融业务获得收益,新的金融产品与公司原有业务关联度可能不高。最典型的就是用互联网渠道销售金融产品,例如东方财富网等。

二是业务增强。其特点是金融业务本身收益不是最重要目标,关键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增强原业务体系收益能力。比如网络消费信贷。据了解,京东启动京东白条业务之后,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达到了30%-40%。

三是生态增强。这类金融业务具有一定前瞻性、战略性,企业更看重他们未来在生态体系中的价值。这类业务要么是生态体系内的基础资源,能衍生其他业务,比如征信。要么能与其他业务协同,获取新的大市场机会,比如布局了穿戴式智能设备的企业去做保险。

不能赚钱也可以赚经验

但是,对于现在再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来说,海量用户概念似乎已经有些泛化了。虽然说,大互联网公司都声称自己有过亿的海量用户。可是,这些客户都是有重叠的,而由于首位效应,这些客户已经被先进入市场的公司挖掘过许多遍了,而作为后入的今日头条是否还能从中盈利,仍然是一个疑问。

目前金融行业的牌照已经比当年稀缺多了。尤其是最近一年,新金融行业的监管愈发收紧。例如,互联网小贷的设立门槛已经大幅提高,基金代销、保险经纪的牌照明显收紧,连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格也一涨再涨。另一方面是监管成本抬升。尤其一些含金量极高的“大牌照”,不仅审批流程长、门槛也越来越高。例如,美团已经拿下的民营银行牌照,目前全国已有17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另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0家上市公司已经发布公告拟进军民营银行。今日头条今后能否顺利拿到心仪的金融牌照仍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在互联网公司标配金融的今日,还没有上市的今日头条似乎仍然需要金融业务来给自己镀金。毕竟,这是海量客户变现,能让投资人看得见的一个重要方向。在BATJ纷纷与国有大行分享技术的时候,也以技术自居的今日头条没有金融业务似乎说不过去。即使不赚钱,至少也要有金融行业的经验吧。虽然现在国有大行已经有了合作方,可不是还有众多的股份行吗?一旦有了合作机会,没有金融经验可就成了一大短板,投资人那里也说不过去啊。

再退一步讲,即便业务进展不顺利,没有盈利,也不用担心,毕竟大把做金融的互联网公司都还在盈亏平衡点挣扎。实在不行,也将金融业务分拆出来、单独融资,考虑到现在金融科技概念的火热,这对资本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