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凡人善举 替儿还债摆摊不辍 老人感恩食客相助

“听说两口子80多岁了,还每天出摊呢!”拐进弄堂,“阿婆油墩子”的招牌倚在墙角,10多米的队伍从一个小吃摊前延伸出来。为了帮儿子还债,老人一肩扛起了90万元的债务,从未后悔。很多食客专程来帮她,“故意买点东西,多付我点钱”。阿婆笑说,债还完后,“只要身体好,大家想吃我就给大家做”。

■B04

“听说两口子80多岁了,还每天出摊呢!”从马当路地铁站3号口出来,沿着蒙自路一直向南走,路上偶尔能听到路人这样的闲聊声。“你找卖油墩子的阿婆啊?喏,那个巷子拐进去就是了。”朝着一位大叔撅嘴的方向望去,一个小弄堂内不时有人拎着塑料袋走出。拐进弄堂,“阿婆油墩子”的招牌倚在墙角,招牌的右手边,十多米的队伍从一个小吃摊前延伸出来。队伍前方,摊主胡阿婆正拿着钳子从滋滋冒响的油锅里夹出一块刚炸好的油墩子。

为了帮儿子还债,老人一肩扛起了90万元的债务,说起自己的选择,她从未后悔:“他是我儿子,我一定会帮他。”

青年报见习记者 钟雷

“(原料)真没了呀,我难不成留着自己吃啊!”“大家都等了这么久了,我总归希望每个人都吃到的。下次不上当了,排队才有的吃。”

7月12日,时值上海入伏的第一天。午后,头顶的太阳配上油锅里升腾的热气,让现场每一个人鼻头都挂满了汗珠。提着手提包的上班族解开了衬衫的扣子,纹着大花臂的年轻人从朋友手中接过冰饮一饮而尽,穿着露肩装的姑娘则躲到了一旁的车棚里,用扇子指挥男友继续排队,还有人拿出手机背靠摊位开始自拍。

队伍中的人行为各异,眼睛却大都直勾勾盯着锅里,“阿婆,我前面还有多少只啊?”“什么时候轮到我啊?”几名排在队伍中段的年轻人忍不住问了两声。“不要急,前面还有60只要做呢。”胡阿婆嘴上说着,眼睛却抬都没抬,手中的活也未停下片刻。她往椭圆形的模子里倒上面糊,再用手攒着腌制过的萝卜丝洒进模子,然后再盖上一层粉浆,接着把模子整个放入油锅,“炸的火候最重要,火大了外面焦了里面没熟,火小了包着的萝卜丝就散了。”待颜色微微泛黄了,再将油墩子翻个身,等外壳变成深黄色,就可以出锅了。

“今朝哪能宁噶许多?”趁着补面糊的间隙,胡阿婆瞅了眼队伍,低声自言自语。“您做得好吃呀,大家都慕名而来的。”一位从浦东赶来的黄头发年轻人听到了阿婆的低语,乐呵着回了句。

平日,每天12点吃完午饭,胡阿婆都要躺下歇一小时,下午1点再起床准备食材,2点准时出摊,到了晚上7点收摊回家。但当天早上,有人9点就跑到摊前要预定60个油墩子,到了11点半几位自称从浦东专程赶来的食客又预定了几十个,“说下午来取,放下钱人就没影了。”

为了完成两个“大单子”,胡阿婆特意放弃了睡午觉的时间,提早一个小时出摊,但才到下午3点半,盆里的萝卜丝就见了底。她朝后面的人摆摆手:“今天没料了,最多还能做20只,你们不要排队了,早上订的还差20个没做完呢。”一旁的桌子上,四十多个油墩子被分装在几个塑料袋里,这些都是早上的“大客户”下的订单。“阿婆,萝卜丝真没了啊?”“真没了呀,我难不成留着自己吃啊!”胡阿婆有点委屈,把脸盆举到胸前翻了过来。“阿婆,我2点就来了,订的人都没排队,你先做了给我们吧。”“不行的,我答应他们了,收了钱了。”她说,要是早知道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自己肯定不会答应早上几个人的订单,“大家都等了这么久了,我总归希望每个人都吃到的。下次不上当了,排队才有的吃。”

“阿婆,原料不够找我,我明天帮你送一卡车萝卜来。”一位身穿polo衫,拿着手提包的男子不愿离开,半开玩笑地建议道。“油墩子没了,炸点火腿肠我们也爱吃啊。”见拗不过众人,胡阿婆从房中唤出了老伴,催促他去附近的菜场采购原料。

“他终究是我的儿子,平日对我也很好,我就是拿命去换也要救他。”“我要是死了,借我钱的人就倒霉了,人家怎么办?”

除了卖油墩子,每天上午6点阿婆也准时出摊卖鸡蛋饼。79岁高龄,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其中的缘由却让人唏嘘:一切都是为了帮重病的小儿子还债。

阿婆本名叫胡兆翠,做了大半辈子厨师,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上世纪90年代末,小儿子前往外地下海做生意,为了给儿子筹本钱,她找遍街坊邻居借了90万元,还卖掉了市区40几平方的房子,自己和老伴蜗居在9平方的小屋子里。房间里没有厕所和浴室,两口子每天只能接水洗澡。

儿子外出做生意,把孙子留在了上海。为了把孙子拉扯大,胡阿婆从居委会退休后,就自己搭了个摊子,每天上午卖卖鸡蛋饼。加上老伴和自己的退休金,虽然过得拮据,但尚能自足。

变故发生在六年前。2011年,胡阿婆接到了小儿子打来的电话。“他说自己工厂倒闭了,还不出债,还得了重病。”看到儿子陷入绝境,胡阿婆顶了上去。“他终究是我的儿子,平日对我也很好,我就是拿命去换也要救他。”

最初是胡阿婆出面跟街坊借的钱,时间一久,讨债的人便找上了门。“他们来吵来骂,有时候还把我的饭菜倒掉。”虽然经常被骚扰,但胡阿婆说,自己理解他们的心情,“人家借给我们钱,他们急也正常,可我们一下子实在是还不出来。”在看不到未来的那段日子里,胡阿婆曾三次偷偷跑到黄浦江边,想一跳了之。“但是回头想想,我要是死了,借我钱的人就倒霉了,人家怎么办?” 第三次从江边走下来后,她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替儿子还债。

胡阿婆自己79岁,老伴何老伯已经87岁,两个加起来超过160岁的老人在家门口撑起了一个小摊,风雨无阻。好在,老两口身体还算硬朗,阿婆和老伴除了有点高血压外,就是脊椎不太好。一次去医院看病,检查结果显示胡阿婆的脊椎和腰椎都严重劳损,“我说我站出来的,医生就问我‘你这么大年纪每天站这么久,是做警察的吗’?”回想起这件事,阿婆咧着嘴笑个不停。

“他们怕伤我自尊心,所以故意买点东西,多付我点钱。”“小青年用汗水挣的钱,平白无故给我,我拿着心里慌。”“只要身体好,大家想吃我就给大家做。”

晚上7点,夜幕落下。送走最后一批食客后,胡阿婆回到房中,脱下白色的厨师服,坐在床上,拿起桌上的水杯就往嘴里灌。晚饭是一荤三素:中午剩下的豆芽菜、蛋花汤、黄瓜,还有吃了三天的一碗鸡肉。主食是白粥。胡阿婆说,每天吸油烟喉咙不舒服,喝流食比较好下咽。见有记者来访,阿姨不顾老伴的催促,坚持要先聊完再吃,“好久没有小辈坐下来跟我们聊天了,就当陪陪我们。”

胡阿婆家的抽屉里放满了各种小钱包小钱盒,每一个都对应一个债主,“这个人我一个月要还1000元,我就每天把赚到的钱扔40元到盒子里。”平日里,一只油墩子2.5元,每个月下来平均能赚3000元,但每个月胡阿婆和老伴要还一万多元的欠款,即便加上两人每个月8000元的养老金,有时候仍然入不敷出。

7月11日,一名网友用视频记录下了胡阿婆的故事上传到网上,引发巨大关注,众多网友被胡阿婆的事迹感动,纷纷留言表示要尝一尝阿婆的手艺。胡阿婆和老伴不会用智能手机,直到第二天早上接到孙子的电话,她才知道自己的视频真的被发到了网上。“上周有个黑黑粗粗的人买完油墩子说要帮我做宣传,让我这生意好点。”见有人要给自己拍视频,胡阿婆还不忘记提醒他几句,“电视台来过,报社也报道过,我就跟他讲视频里弄虚作假的东西不能有”。

令胡阿婆没想到的是,一则视频竟然招来了这么多客人。平时一天卖出五六十个油墩子已经顶厉害了,当天一下就卖出了近200个,臭豆腐火腿肠也都一售而空。食客们也都出奇的大方,有人早上说要买100个鸡蛋饼,结果却扔下400元转身就走。还有很多人多付了钱,说过会儿再来买点吃的,最后也没再出现。顾客们付完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阿婆,不用找了。一位黑衣女子买了45元的东西,递上了60元纸币,嘴里却说着“正好45元”。何老伯数完钱刚想找零,女子却已消失在弄堂的拐角处。

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胡阿婆心里明白,很多人是专程来帮自己的,“他们怕伤我自尊心,所以故意买点东西,多付我点钱。”虽然很感谢好心人们,但胡阿婆说,自己拿着这些钱总是不安心,“小青年用汗水挣的钱,平白无故给我,我拿着心里慌。”

过去六年里,胡阿婆靠摆摊卖油墩子还了50万的欠款,她预计再有三年,自己就能把债还清。她说,等还清了债,自己想和老伴租个好一点的房子,过几天舒服日子。

“债还完了还做油墩子吗?”面对提问,阿婆笑了笑,“做,只要身体好,大家想吃我就给大家做。”

征集小人物

如果你的身边有绝不渺小的小人物,如果你有不凡的凡人故事想与大家分享,请与本版联系:qnbxiaorenwu@sohu.com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