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金球奖影后于佩尔读《情人》 让朗读演出登上国内戏剧舞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开场,伊莎贝尔·于佩尔掏出了杜拉斯的《情人》,开始朗读,一开始麦克风杂音很大,现场有点哗然,但舞台上这位金球奖影后、法国国宝级演员,沉吟片刻,摘下了自己的耳环,干扰声消失了。然而,观众们投向她的目光中,一大半是好奇。读一本小说,竟然能在两千人的文化广场,办售票商演? 可昨天下午,她就这么做了。

很多人此前都有过怀疑,朗读一本小说,就能够“掌控”观众一两个小时? 甚至演出圈内人士、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都说,“作为我们剧院来说,最早这样的项目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有点莫名,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形式会怎么样。”

然而,昨天下午的“朗读”正式开场后,于佩尔经验老到地摘掉耳环消除了麦克风的干扰,观众们迅速被现场所震撼和感染——她虽然是用法语朗读,大部分观众需要借助中英文字幕来了解,但她的声音就很好地演绎了一台戏。结束后,于佩尔三次谢幕,才让观众们情绪平息。

记者采访了多位演艺界人士,纯粹靠一个人的力量,撑起这样大一场演出的,国内极其罕见。此前的诗歌朗诵,算不上纯粹的商演;而配音艺术秀,更多只是情怀或声音的消费。

此前,央视的《朗读者》节目走红,掀起了针对全民阅读的热烈讨论: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阅读太少了?“我们接触于佩尔这个演出时,是在《朗读者》节目之前,当时也不知道会有这个节目,”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我们是在网络上看到过于佩尔老师做过这样的朗读演出,在欧洲,规模更大,是五六千人的场馆。”

于佩尔本人则告诉记者:“其实,这种演出并不新鲜,像在法国,很多演员都在做这样的尝试,演出也越来越多。这种形式很传统,很久以前就有各种口头文学的演出,只是现在从讲故事的人变成了戏剧、用语言表达来创造整个世界而已。”

记者在采访中,很多演艺圈内人都表示“期待国内能有这样有文化质感又有市场的演出”,但他们也表示,这样的演出,需要真正有感染力的艺术家,实力和号召力缺一不可,“所以,短期内要出现,不太容易。”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