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4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软、硬实力齐头并进

“上海声音”向世界传播

青年报记者 陈颖婕

本报讯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这座金融之都在近几年来,软、硬实力并驾齐驱——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创新有序推出,金融人才“含金量”持续增加,“上海价格”、“上海声音”影响力不断提升。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瞄准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上海坚持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市场规模明显提升

在金融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上,上海始终砥砺前行。

除了已有的金融市场平台外,2016年,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等3家全国性要素市场开业,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

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沪设立,目前CIPS一期已上线运行,首批19家银行直接参与,正在抓紧进行二期开发建设。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推出了股指期货、国债期货、黄金期货、同业存单、ETF期权、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显著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与定价功能。

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2016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364.7万亿元,是2010年的3.5倍。上海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在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排名中,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排名第四,筹资总额排名第三,总市值排名第四;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快 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

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创业上,上海始终处于潮头。

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各项服务措施,金融机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不断集聚外,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或组织不断涌现,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等相继落户上海。截至目前,在沪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500家。

金融业务的创新力量也在不断体现。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2016年,上海市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约2.35万亿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期货保税交割、融资融券、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新台币兑换人民币业务等工作稳步推进,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的金融人才“含金量”持续增加

在金融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上海始终敢为人先。

金融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支撑。2015年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35.07万人,比2010年末24.11万人增加近11万人,年均增幅约为7.8%。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金融人才总量的显著增加,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上海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千人计划”的海外金融人才共26名;列入上海领军人才、上海领军金才的领军金融人才共119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五年间从60%增长到约77.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从在五年间从8.4%增长到19.7%。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上海这座金融之都的“含金量”。

金融人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中,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港澳台地区及外籍人才达1.8万余人,比2010年末增长了约2倍;持有国际职业水平证书约1.5万张,比2010年末增长了约2倍。金融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人才的事业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生活文化环境等进一步优化,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空间。

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深入推进

在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推进上,上海始终勇于探索。

近年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在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金融制度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发布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公布,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业务启动。

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上海黄金交易所启动黄金国际板,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区内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并获批开展原油期货交易。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开展了涵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等方面的创新试点,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青年报